无可挑剔,但贝尼尼的《大卫》却更激烈更能打动观众。”

偶尔也谈谈雷顿,就像是闲话家常一样随便,傅展说完H又去说贝尼尼,这话却比长篇大论更宽慰,李竺渐渐不想那么多了,也习惯了风险在外的感觉,“我也更喜欢四河喷泉,它的象征和隐喻都很迷人更重要的是它在罗马,梵蒂冈的一切好像的确都过分正经。不过,米开朗基罗还是更胜过贝尼尼米开朗基罗是不屈的,贝尼尼就不一样了,这些其实从作品里都能看得出来。”

傅展笑了一下,“是啊,不屈的米开朗基罗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家,这其实都没法瞒过人的,是不是?”

他的语气惯常是有些嘲讽的,李竺瞟瞟他:又在嘲笑她下不了手杀H。其实如果他执意要杀,她还能怎么样?他一直在嘲笑她的坚持,至少是对此不以为然,可她也想提醒他,他也喜欢米开朗基罗什么样的人就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家,这是他自己说的。

但她终究没说出口,只是暗自一笑,不知怎么忽然又高兴起来,抓住傅展的胳膊抱在怀里,把头靠上去蹭蹭。

“你疯了?”傅展问她,但也没把手抽走。“怕不是这几天大喜大悲的,精神已经有点不正常了哟?”

“爱说什么就随你我因为不用伪装高兴,行不行啊?”

放过H还有一点好,他知道系统在罗马,尤其是梵蒂冈的能力并不强。梵蒂冈当然也用电脑,也有监控,但摄像头并不多,而且,美国是个多民族为掩饰的清教徒国家至少上层是这样的,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很荒谬,是的,H也这么觉得),棱镜没有大肆入侵梵蒂冈的电脑,搜查教皇国的隐私。所以,傅展和李竺得以不穿假体,只是稍微化化妆掩盖肤色,就能在城国里到处晃悠。按H的说法,这里游人如织,凡是人流量过大的点,棱镜的表现都不会太好。

这对小情侣在圣彼得大殿里闲晃了一会儿,又排队买票进梵蒂冈博物馆,这里的人就更多,地图廊、美术馆、签名室全都挤满了游客,人们长时间在这里停留,喃喃低语,交换着对艺术品的感想,还有些美术生在角落里架起了素描架,他们很小心地不妨碍到别人,但过多的游人和狭小的空间也让这些学生没有卢浮宫与奥赛博物馆里那么舒适。

“抱歉。”在大名鼎鼎的签名室拉斐尔画了四面墙外加天花板的那个房间,傅展差点撞翻了一个学生的画架,他连忙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帮他捡东西,李竺也跟着蹲下身,不过他们凑得很近,她也只能听到只言片语飞快流泻,几乎就像是幻觉。

“美国……CIA……欧洲……佛罗伦萨……家里……”

铅笔滚了一地,学生窘迫地连声道歉,路人友好地为他捡起橡皮,这场小小的混乱很快平息,李竺瞥到傅展的手伸进裤袋里又抽出来,他和学生交换个友好的微笑,又继续和李竺一起往前走。“我真想知道梵蒂冈有没有没壁画的房间,四面加天花板都画,地板画不画,中世纪欧洲人是不是有填色强迫症……”

接下来的游览风平浪静,他们在西斯廷教堂待了很久,李竺想多看看《创世纪》,她以前当然也来过这里,但这一次却对壁画中的苦痛有了更多的感悟,米开朗基罗一心把自己当成雕刻家,但却被迫画下这幅旷世名作,西斯廷圣堂汲取了他的健康与年华,在《上帝创造亚当》的下方,《最后的审判》散发着不朽的光华,不亲身走进这间小堂,就难以体会到裙裾间那仿佛金属般光泽的伟大,米开朗基罗的用色、笔触与画作中蕴含的苦痛甚至是悲愤,艺术家不得自主的苦闷,对世事洞悉的冷眼,于艺术献身的热情,一支画笔所能具有的庞大力量

“到最后,还是艺术家让建筑不朽。”她对傅展说,不知为什么,这一次她特别为《创世纪》着迷。米开朗基罗对魔鬼的描绘甚至比对耶稣还更用心,是不是他本人对世间的体会都凝聚其中?这世界魑魅魍魉横行,他本人也只是一张满是痛苦的扭曲人皮。

但到最后,他依然是不朽的,所有的苦痛过后,他留下了传世的遗产,这熠熠生辉的作品替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