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民真的觉得自己媳妇什么都懂,厉害得很。

“噗嗤~好了,认真点,现在李老师要教学了陆同学。”

“好的,李老师~”说出来的话带着无限暧昧。

……

第72章 羊城之行

82年,从河省省城到羊城有直达的火车,但比较慢,需要20个小时左右。火车订的初九晚上,到羊城就是中午或下午,比较好安排。

他们订的硬卧,要50元/人,也是相当的贵了,比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都高。所以那时候人们外出多以功能性出行为主,一般是公差人员、异地探亲者、少量个体工商户等。而且那时的交通基础设施有限,运力紧张,车次少、速度慢,舒适度差。

如果只是陆怀民一个人肯定就不订卧铺了,但是媳妇儿不行,软卧要再贵上差不多一倍就算了,硬卧还是要的。

连坐20个小时,狭窄的空间,火车的噪音,加上密闭空气流通差,睡眠质量差,李静苏觉得自己这趟火车坐得有点暴躁了,幸好,终于到站了。

羊城火车站主体是一栋四层高的大楼,方方正正的,线条简洁又利落,虽说带着点质朴的气息,却莫名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大楼正中央,挂着一个巨大的电钟,表盘清晰,指针稳稳地走着,在日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

站前广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几栋颇具特色的建筑映入眼帘。广场边停着一排公交车,车身刷着鲜艳的油漆,喇叭声此起彼伏,招呼着乘客上车。

公交站旁,是一群骑着自行车的人,在人群中灵活地穿梭。街边的小商店里,摆满了各种新奇的商品,有花花绿绿的衣服、造型各异的玩具,还有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小吃摊。

对陆怀民来说,眼前的一切都那么新鲜又陌生,和自己生活的地方截然不同。对李静苏来说,这样的羊城有点熟悉又陌生。

“咱们到批发市场那边再找住的地方吧。”李静苏说。

1982年的羊城公交以柴油车为主,车身涂着明黄色与蓝色相间的条纹。两人坐在木质座椅上,车窗半开着,灌进夹杂煤烟味的冷风。车厢里人声嘈杂,说着粤语,陆怀民大部分没听懂,只偶尔一两句知道说的什么。

柏油路上,自行车队如银色洪流掠过,载着货的三轮车夫喊着“借过借过”。两侧骑楼逐渐密集,骑楼廊下的国营店铺都开着门。骑楼墙面多为水刷石或马赛克,二楼以上的住户将腊味、咸鱼挂在阳台竹架上。

到了海珠广场,铁门“哗啦”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的解放纪念雕像花岗岩雕成的解放军战士持枪而立,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下车后两人先找住的地方。入住的是国营招待所,华侨大厦和爱群大酒店这种高档的宾馆,主要招待外宾和归国华侨。

开好房间,稍作休息,两人在骑楼街找了家面店吃着云吞面。

“这里真的是完全不一样。商业尤其是个体经济很发达。这里的人穿着很时尚,也开放很多。”

“对,开放的前沿阵地嘛,又近港城,各方面肯定都走在前面。”

“今天咱们先在好好附近逛逛,看看风景,明天再开始看文具吧。”还有时间,可以稍微休息休息。

1982年的海珠广场,既是政治地标,也是市井生活的中心。

一德路上很多海味店,陆怀民不太知道是什么,李静苏却很高兴,买了不少,瑶柱、蚝豉、虾米,鱿鱼等,边买边跟陆怀民说,“这些可是好东西,煲汤煲粥做菜都可以。”还买了不少煲汤的药材,海底椰、石斛、南北杏、五指毛桃、陈皮等等。

陆怀民……不懂,媳妇说是好东西就是好东西。他负责拿就好了。

买完了,两人才又回到广场上,看广场上的风景,走在珠江边看江看船,看看海珠桥…走到天字码头,看到有珠江夜游,两人又兴致勃勃地乘船参观了。

红棉路灯,民国时期的欧式建筑,骑楼街灯零星亮起,无一不展现羊城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