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对,我爷前几天跟人换到了一张手表票,就卖给我了,我自己工作这几年,也攒下了些钱,想着手表早晚都是要买的,就没等着票过期,挑时间去百货公司买了。”
这是徐元跟家里人商量好的说辞,钢厂和食品厂有一段距离呢,财务科的人也不可能跑到钢厂车间去问一问徐来福、是跟谁换的手表吧!
果不其然,听徐元说是从他爷那里“买”到的票以后,众人心里的疑虑尽去,只剩下了羡慕。
好歹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了四年时间呢,徐元的家庭条件,大家伙儿多少也是了解的,都知道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爷爷是六级工,他爸还是科长呢。
不包括票,一只上海牌的石英表得一百块钱,他们或许要攒上小半年,可对于徐家来说,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攒够了。
至于徐元说的“买”来的手表票,大家伙儿也就当听个乐呵,说句不好听的,他们一大家子攒下来的家底儿,到最后不都是徐元的吗?
而且,当爷爷的,还会跟自己的亲孙子明算账、连一张手表票都要收钱?他们可不信!
事实上,徐元还真跟他爷做了桩买卖呢,只不过,交易的东西,是那张风扇票。
没错,在黄卫英从百货公司把电风扇提回来以后,享受着凉风的于晚菊,时不时地就要在老爷子耳边念叨几句,感慨一番,果然还是自家大孙子最孝顺了。
这不,接受不了被比下去了的徐来福,就在徐元回家的那天晚上,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去,硬是要跟他买下这张风扇票,好对着老太太表功,这台风扇,他也是出了力的!
被老爷子磨得实在没办法,徐元只好哭笑不得地成全了他这番非要较上劲儿的小心思。
当然了,他总不至于在这个上面,还赚他爷的钱吧,票价就只收了一张大团结。 而这台费了老大劲儿才买到的电风扇,实际上也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在入秋后,天气渐渐转凉,于晚菊便将电风扇用干抹布擦拭了一遍、好好地收起来了,打算等明年入夏的时候,再让它重新发挥作用。
同时,因着天气转凉,徐元在食品厂的“家当”,自然也得适当补充些许,比如说,长袖的衣服,以及稍厚一些的被子。
毕竟,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句谚语可不是作假的,徐元可不想半夜被冷醒过来。
饭桌上,在徐元说起被子的时候,黄卫英也像是被提醒了什么似的,抬头道:
“妈,我们柜台上最近要添一批新棉花,咱们家还有几张棉花票啊?到时候我都买了,给我爸做一件新棉衣吧。
他那件棉衣也穿了好些年了,缝缝补补的,早该不暖和了。”
作为售货员,对于商品供应这方面的消息,黄卫英往往是最灵通的,这不,早在从主任口中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就已经琢磨起来,今年的棉花票该给谁用了。
是的,因为每年城市人均棉花供应量都不多,要做成一件棉衣,往往得用上两三个人的供应,要是想弹一床棉被,需要的棉花就更多了。
所以,基于现实考量,黄卫英才会提前计划好,今年的棉花给谁用。
第85章 约见
“我在车间干活儿, 其实也不冷,还是给你和进生各做一身棉衣吧!”徐来福眼看着也到退休的年纪了,觉得自己到时候整天窝在家里, 不怎么出门,就更用不着做新棉衣了。
之所以没提到徐元,只因为徐元的棉衣,是去年新做的, 哪怕以他们家的条件, 也没有阔绰到每年都给孩子做新棉衣啊!
还是那句话,不是钱的事儿,而是供应短缺的问题, 供不应求, 这才造成了眼下连一件棉衣都要推来让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