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1 / 2)

曲驰抛下了他刚刚收集起来的黄泥,从怀里被浸透的手帕间摸出一颗小石子,珍惜地塞进了陶闲嘴里,陶闲张开口,含住了石头,牙齿和舌头却不敢碰触曲驰的指尖哪怕一下。

“怎么办啊。”陶闲没头没脑又含混不清地说,“……曲师兄,我走了,你该怎么办啊。”

一番兵荒马乱后,一身水一身泥的两人回到了高塔。

丹阳峰的弟子呈上了热水,但陶闲坚持不肯先洗漱,只说自己的针线篮子落在了徐师兄房中,他要亲自取来。

说罢,他也不顾丹阳峰弟子和曲驰的劝说拉扯,一头扎出了房间,瑟瑟发抖地滴着水跑进了整座塔中最温暖的地方。

门轴乍然一响,孟重光脸色一变,捂住安睡着的徐行之的耳朵,抬头正要瞪眼,却发现是水鬼似的陶闲回来了。

他浑身上下一齐往下滴水,好像随时会融化在水中。

孟重光刚想说些什么,陶闲便快步走到了自己的篮子前,从底部取出一封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树皮信,又快步走到了软榻前,在距离软榻三步开外的地方站住了脚步。

那茕茕的、有如影子般单薄的人,难得有胆量与孟重光对视,仿佛有无尽的勇气,将他充盈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模样。

他抓住那封信,轻声道:“孟师兄,我有一样东西,要给你看。”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要上路回老家探亲,大半天都会耽误在路上,所以不确定能不能更新qwq

提前双手合十抱歉一下QWQ

97、临行寄情

孟重光沉默, 浑身透湿的陶闲滴滴答答地跟着他沉默。

树皮上的字被他指尖上的水晕开了几处,就像新鲜的眼泪。但血已陈了,彻底沁入木质之中, 染开的那些边边角角,并不影响行文的完整。

孟重光将信翻来覆去地看了很多遍, 再抬起头来, 双眸就像是河底被磨洗得发亮的鹅卵石,除了顶上头漾着一汪水外,全然看不出什么感情来:“……你?”

陶闲安静道:“我。”

简明扼要, 没有歧义。

孟重光在徐行之面前乖顺温驯, 然而一旦离了徐行之,他便肆无忌惮地露出了自己的锋锐爪牙:“你既然都拿走了, 还给我作甚?”

其上所写绝不是小事,薄薄一纸书,寄托的是一条身家性命,在孟重光看来,陶闲根本没道理再还回来。

于是,孟重光合理怀疑道:“你可曾删改过?”

那清秀苍白的人一愣,脸上马上生出些红晕来,但很快这点红晕便被虚弱的身体击败,重归了青灰似的病弱之色。

陶闲笨拙地比划着解释:“我,认得一点字,但是不很会写。”

孟重光心里眼里都小得很,只容得下一个徐行之, 自然不很认得温雪尘的笔迹,但同住十三年,他至少知道, 陶闲是真不会写字。

刚入蛮荒时,他谨慎又害羞地找到每个人,询问他们各自的名字该怎么写。陆御九耐心地在泥地里一一写给他看,他跟着描了好久。大家谁也不知道他学这个作甚,直到后来,孟重光和曲驰晾晒在外的里衣弄混了,陶闲翻开衣领,露出小小的“孟”和“曲”字,才验明正身。

每次给大家织绣衣物时,为了区别开来,他都会细心地在衣领内绣上每个人的名字。

这么多年过去,他学会写的大概只有蛮荒几人的名字,至于陶闲自己,没有名字的衣裳便是他的。

为了省去几笔针线,陶闲硬是没学自己的名字怎么写。

想通这一点,孟重光仍是有些疑窦,他用手指夹住信函,在陶闲面前扬过一扬,盯准他的眼睛说:“你扣住不交,谁又知道这件事呢。”

“我知道。”大概是这几日已在心中把想说的、该说的盘过千百回,陶闲竟没有太多结巴,“戏本里的人都说‘知恩图报’。在大悟山时,徐师兄当初帮我,找回兄长尸骨;虎跳涧的时候,生死一线,徐师兄又一直护着我。我知恩,却不知道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