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从天儿降永恒之门(5 / 6)

装绅弄鬼 波将金 11784 字 21天前

朋友圈可赚积分喔。——

场面一片混乱。游老三叫骂着“榆木疙瘩的笨蛋”、“有钱不赚的白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的狐群狗党也觉得丢脸,悄悄散去。

马大夫本来要走,但听了游老三几句话,反而站住跟他争辩起来,后来发展到两人唇枪舌战彼此叫骂,你一句“挑汉儿的还蒙在鼓里,你的脑袋被飞机膀子刮大了”。

他不干不净来一句“我挑黄啃的怎么了,挨了打还得请客,还有人要枪毙我。你们部队抓人大头啊。”

对方接着骂,“你是打铁烤糊了自己卵子,看不清火候。连狗屁都不如。”

眼看着对话从普通话变成了北地的土话,别人听不懂,也不敢插话,他们只是僵着,继续大眼瞪小眼。在我们看起来感觉像是在闹着玩。

另一头,我好奇的拉长着耳朵偷听,游以默显然是对于这样语言听来很陌生、心里也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的情况不习惯,就要走出去终结这一次无聊的闹剧,石苓人却拉住了她,俊眉紧紧的纠结在一起,我看了看于祖佳,后者也是一脸冷汗的回望著游以默,似乎我们偷听到不得了的消息,如果换成黑社会的电影情节,恐怕会被杀人灭口吧?

“你想多了!”于祖佳感叹,“只是我家也是涉足了医药行业,没想到这一行有这么多掌故,甚至水又那么混!”

“这就叫灯下黑!”石苓人幸灾乐祸的笑容没吃多久,看见听见于祖佳向我解释着对话的字句时,忍不住的凑上前去指正。

在他们的在线翻译下,我慢慢的听懂了马大夫和游老三的对话,虽然他们一个是江湖八门的皮门中人,一个是造假兼职敲诈的挑黄啃的。但其实这种人不是生活在里,而是就混迹于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

皮门,是行医卖药之流的总名。据说源于殷周时代,巫医一体,所以在汉字中,医的繁体字有两个,即“毉”和“醫”。前一个字的下面从“巫”,是巫医一体的明证;后一个字的下面从“酉”即“酒”,弃医改用“酒”来麻醉受伤病人。按照石苓人的说法,从这个繁体“医”字的变化,就在心理学角度反映出医脱离巫术,结束了医巫合一的原始性,了科学阶段。

当然,在建国前的江湖上及落后地区,巫与医一直处于亦分亦合的状态。古代宫廷流向民间的巫医,实为后世“江湖郎中”和巫婆神汉的始祖。而且,传统社会中,除了宫廷太医院外,民间医药放任自流,这就为江湖郎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然,那时候他们被叫做挑汉儿的。挑汉的侃儿,已经暗示了皮门,江湖人没有不知的。

经济发展导致市场细分,所以卖眼药的,被叫做挑招汉的;卖咳嗽药的,被叫做挑顿子汉的;卖膏药的,被叫做挑炉啃的;卖药糖的,被叫做挑憨子;卖牙疼药的,被叫做挑柴吊汉的;卖大力丸的,被叫做挑将汉的;卖仁丹的,被叫做挑粒粒的;卖闻药的,卖避瘟散的皆是如此。

至于管生熟药铺的,调侃儿叫汉壶瓤子;管卖丸散膏丹成药的铺子叫汉壶座子;管治花柳病的药铺叫脏黏啃座子;等到西风东渐,现代西医入侵,杏林中人就管洋药房叫'骰糖汉壶座子;管扎针,调侃儿叫插未;管注射药品叫插末汉。

这是现代化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前的医药界,而西式医院的鳞次栉比,也催生了一种古老行业的复苏,那就是卖假金的,--江湖术语叫挑黄啃的,大概是医托和医闹的集合体。经济转型期的神州大地,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开了眼界,没人满足自己眼目前的生活。有人精打细算,盼着全年一家人都能吃上饱饭;有人细水长流,骑着自行车积攒着买汽车的钱,盼着能把一居室的旧楼换成三室两厅的;公务员羡慕经商的,经商的羡慕当官的;有钱的羡慕能在股市里圈着钱的,没钱的羡慕胆大妄为敢赌命搏火的。普通百姓歆慕权利人士,而他们则羡慕长命百岁的;连庙里的和尚也忙着收香火钱,盼着天天都有旅游团,偶尔给女施主开个光。

其实正常的生活欲望推动着世界向前发展,有时难免出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