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用性不强,迷信性强啊。吓唬吓唬无知牧民,或者充当比火油更好使的引火物烧帐篷和粮仓,应该问题不大吧?
嘿,问题还真不大。
在刘盈从营销号里学来的半吊子战场心理学分析下,在滋火棒的璀璨特效下,在刘盈的天命加成下……
匈奴人,营啸了。
刘盈和他的壮卒不追求杀伤多少敌人,分路绕道纵火后直奔粮仓。匈奴人终于拿起了手中简陋的武器,抽刀所向的却不是刘盈等人,而是身边的人。
他们的脑子好像已经失去了理智,只剩下发泄的杀意。
有的还保留一丝情感的人,向平时欺压他的兵卒、将领挥舞武器;大部分人则是见人就砍,甚至专门挑没有反抗、体格最为弱小的人下手。
一个、两个、三个……十个、几十个兵卒开始发疯,疯病蔓延的速度比瘟疫还快。
当镇守此处的匈奴大贵族从睡梦中醒来,披上他那仿佛中原将领般整齐的盔甲时,营地已经陷入地狱。
匈奴大贵族的护卫都是小贵族组成的精英。
这样的人有的是机会发泄心中的压力,所以即使遇到营啸也不会轻易发疯。
他们紧紧护在大贵族帐篷附近,阻止发疯的底层兵卒靠近。
即使发疯了,兵卒也会抱有最基本的、动物般的趋利避害本能。这样的本能让他们不会去阻拦骑在马上、装备精良的刘盈等人,也会让他们在冲击大贵族的帐篷失败后,绕开这个会让他们丧命的地方。
兵卒继续自相残杀。
但如果此时哪个匈奴将领试图训斥他们,镇压他们,那么这群疯子也会如同被逼入绝境的野兽一样,疯狂地扑向平时那群他们不敢违背的人。
此处镇守的匈奴大贵族,并非籍籍无名之辈。
匈奴大单于之下大臣地位最高者,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并称“四角”。这位匈奴大贵族,便是“四角”中排名第三,占领了河套地区的右贤王。
右贤王追随冒顿夺大秦之河套平原,与秦卒交手过。
那时中原混战,长城兵团已经南下,留守秦卒寥寥无几,毫无斗志,几乎望见匈奴人来了便撒着脚丫子立刻逃跑。右贤王对中原王朝十分轻视。
他以为这次随冒顿南下,能够掠夺更多的财物和妇人。
听说汉帝那年幼的儿子被迫到长城监军,一到北疆便卧病不起,汉帝却不准许生病的汉太子回京,仿佛要让汉太子病死在边疆似的。
听闻汉帝有一位长子能征善战,立下赫赫军功,只是生母卑微早逝,不能被确立为太子。
匈奴贵族开会后认定,汉帝逼迫太子,定是为那位庶长子让位。
大汉投降匈奴的颍川侯韩信去往雁门郡的时候,被韩信安排的雁门郡援军所阻,现在还未与匈奴人会合。汉帝的家中事,匈奴人知之不详。
只是汉帝那位长子“兵仙”的名声,已经被汉王二子齐王大肆宣扬,才连匈奴人都有所耳闻。
可见齐王也是支持长兄,厌恶年幼的弟弟。
这一点,匈奴人很有共鸣。
匈奴贵族继承王位便是能者居之,一介黄口小儿凭什么登临君位?
他们一致认为,汉帝有功劳的长子没有封王,就是等着年幼的汉太子一死,好直接册封太子!
汉朝刚确立,便起了继承人之争。右贤王等人轻视戍边汉军,理所当然。
他被韩信打得心境失衡,也理所当然。
此时,右贤王并不知道韩信就是赫赫有名的“兵仙”(此称号由刘盈加封,刘肥四处宣扬),毕竟刘邦的长子应该姓刘,而不是姓韩。
他只知道韩信还是个青年人,没传出过名声(因为他不知道韩信等于兵仙等于刘邦传说中的庶长子)。
因和大秦军队交手次数最多,又想在其余匈奴人前面抢更多的财物和妇人,右贤王被冒顿大单于命令为先锋。他便被韩信揍得最惨。
被一介籍籍无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