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6 / 6)

来是要给两家中间直接加堵墙隔开两边就好,但是后来想到直接加墙会影响房间内部的采光,最后就是干脆把房子要分隔开来的部分直接隔开,两边都让出一块儿地方,能让光线充分的照进房间。然后再从院落直接加一堵薄墙,干脆的分成了两家。这样一来,彼此就算不上是住在一家的,基本就是离的比较近的邻居的样子。

这一点不论是古家二老还是白敬龄其实都很满意。在他们看来,这样就算不上是儿子跟丈母娘住/丈母娘在女婿家住了,毕竟还隔着呢不是。

古建国不想叫太多人知道这事儿,好似是自家占了公家的地方盖出了两处房子给孩子舅家住,这毕竟不太合适。这也是最开始他为什么想直接加墙的原因。但是后来因为条件不允许,那就只能尽量隐瞒了,所以他之前就想着办法不想请客,不想叫人上自家来。

有那亲近的人家上门看了之后问起的,也只说是为以后儿子们长大了分家提前准备的。人家纵使觉得他这说法牵强,但地是单位已经答应好给的,人盖房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人家愿意多花钱建成两处房子就叫人家建呗,哪怕是把房子空着呢,随人家高兴就是。

因着另一边现在算是白敬龄的家,古家老两口也不好去看。不过想来两边格局都差不多,看了这边也能想到那边是个什么样子的。

新房相较于农村的自建房来说还是有挺大区别的。

古家老宅那样的房子基本延续了传统,一间房一间房的分别开来,一排房子说起来其实就是几个用处不同的房间并成一排,这一排盖完了空一段地方再盖下一排房间,中间用走廊链接,中庭空出个院落出来。

而新家这边,其实更像是后世的大平层,整个房间的动线比较通畅合理,不同的房间和功能区是连在一处的,不是像村里的房子必须出一个房间才能再另一个房间。

进门后先是客厅兼餐厅,面积其实不小,毕竟家里以后日常吃饭就得有八到十一个人,这还不算古明妍的舅舅舅妈,爷爷奶奶或是别的亲戚要来家做客的时候。考虑到人数众多,所以客厅里的有一张很大的餐桌,平时靠着墙边,上面摆些热水瓶玻璃杯什么的东西,平时吃饭的时候人就围着桌边。要是碰上人多的时候,把桌子拉开,就能再多出一边坐人的位置出来,也是够坐的了。

除了餐桌外,古建国还打了一组木质的沙发,上面垫着软垫,沙发前面还有个茶几,平时看个报喝个茶的,在这里接待个客人什么的都很是便宜的。

宽敞的客厅往左手边走,就是用一道木门隔开的厨房了。木门不是完全封闭的,上半部分是透光的玻璃,平时把玻璃木门打开,厨房一排的窗户能把阳光带进厅堂,白天基本就用不着开灯了。厨房也挺宽敞的,米面粮油一些日常基本食材都储存在这里。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