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有**大**臣**劝**诫**陛**下**,**希**望**更**易**南**地**之**策**。**”**<**b**r** **/**>**<**b**r** **/**>**&**n**b**s**p**;**&**n**b**s**p**;**&**n**b**s**p**;**&**n**b**s**p**;**温**晏**然**微**微**扬**眉**:**“**南**地**又**如**何**了**?**”**<**b**r** **/**>**<**b**r** **/**>**&**n**b**s**p**;**&**n**b**s**p**;**&**n**b**s**p**;**&**n**b**s**p**;**今**年**没**有**灾**情**,**粮**食**也**充**足**,**而**南**滨**诸**国**在**被**萧**西**驰**收**拾**了**一**通**后**,**更**是**一**个**比**一**个**安**顺**,**谁**都**不**像**是**能**给**她**带**来**点**惊**喜**的**样**子**。**
第一百五十九章
池仪道:“陛下曾令南滨种柘, 去岁八月所种的那一批,今年四月已然收获,然而洛南与建平相距遥遥, 若要运至中原, 只怕路上耗费太大,有所不利。”
温晏然此前示意南地官吏用粮食跟洛南交换甘蔗, 两边贸易进行得倒是很顺利,然而甘蔗体积大,南滨与中原相隔遥遥, 加上这年头路况也不好, 算上运费的话, 就显得极不划算。
池仪回禀完后,天子并未立刻给出回复,反而露出些许若有所思之色, 道:
“中书省新立未久,将原尚书郎改做参知, 令其参议朝政, 你跟阿络两人如今都是散骑常侍, 便挂个参知的职衔,去那边替朕处理些政事罢。”
池仪闻言, 跪地行礼:“陛下……”
温晏然微微摇头,不等她说完,便笑道:“又不是叫你们直接当尚书令, 区区一个参知之职, 朝中大臣再不情愿, 也是有限。”
其实大周以前的皇帝多有任命内官为尚书令的事情, 相比起来, 温晏然的做法倒不算夸张,只是传出去后,难免被人非议两句,说她重蹈先帝的覆辙。
“至于该如何运柘,就由你们自去处置。”
倘若温晏然的过往履历没那么光辉,那不管是前朝大臣还是内宫,都会从方才的举动中解读出她真正的意思来内官想要得到权势,必须依仗于皇权,温晏然让池仪跟张络两人去中书省中掌管朝政,就是让他们与外朝大臣分庭抗礼,帮着贯彻一些容易被清流驳回来的劳民伤财的命令。
既然天子心意已定,池仪自然躬身受命,又道:“非止南地有事,户部那边清查清查各地田亩数,发觉中原一带,桑麻田数量有所减少,统统改种了棉花。”
温晏然点头。
这件事王齐师等人此前就上折子劝诫过她,说棉花的价格比麻布昂贵,如果种植太多,会对百姓的穿衣问题产生影响,只是温晏然下定决心一意孤行,不管清流们再如何说,都没有接纳对方的意见而已。
殿中内官听见天子漫不经心道:“减少便减少了,也不是大事。”
或许是因为殿内的香炉加了些许樟脑在里面,宫人竟从皇帝的话里,听出些许凛冽的寒意。
那堆折子里除了民生问题外,第二多的就是工程一类的事情,温晏然确定了[修建大运河·第二阶段]还在推进,便没再过问,只拿了各地官吏任免的奏折细看。
前些日子通过擢才试人员共有五百二十九名,接受朝廷任命,并度过实习期的则有四百五十八名,其中就包括了王游的幼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