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郡学院、国学院这些年来培养出来的学生终究是能力还不够,人数也不够多。
葛舟先是管辖中州水利营造、道路修缮一事,因为功绩卓著得到了升迁,而后所有安排的事务都被其妥善解决,于是一路升任为了工部尚书。
听说此前郡试,也就是童生试的案首陈生好像就是他的弟子。
如今六部的主官,分别是:
法部尚书魏律、吏部尚书杨尉、工部尚书葛舟、户部尚书傅祁、礼部尚书杨绩、枢密使龚都。
三府的主官品级被定为正二品,六部的主官被定为正三品。
原来的三府九部经过了改革,虽然有些部降级为了司,但是其主官并没有改变,当然品级还是得到了一定的降低,只不过当初是太平道还没有开国的时候设立的三府九部,当时所有人的品级都很低,所以并没有引起多少的反感。
六部主官有四部主官都是太平道中的老人。
这一次内阁的人选,次辅悬而未决,只选了六人,太平道老人占据了三席,而他们这些豪强世家出身的人占据了另外三席,勉强平衡。
虽然威望和官职来说,阎忠和许攸、贾诩三人要远比魏律、杨尉、葛舟三人要高,但是真正做出决策,却还是许安。
许安作为太平道的道主,黄巾军的统领,本就声望极高。
中军府的府令虽说是贾诩,贾诩拥有兵权,各州的州牧权柄也颇重拥有不小的兵权。
但实际上,无论是各地的守备军还是直辖军,他们虽然明面上看都是在听从虎符,听没有虎符,就算是各部的主官,也没有办法调遣部曲。
各大军区的部曲除去虎符之外,只听从兵备道的军令,但是那些兵备道的权力却是直接来自于许安。
所有人都清楚,许安的话远比什么军令、虎符要份量重得多。
整个明廷,太平道本就是因为许安的声望凝聚在了一起,又因为黄巾军强盛的军力而作为保障。
许安本就有极大的权力,他手中掌握的权力早已经超过了历朝开国的君主。
如今许安设立三府六部,又设内阁,这更是从制度上确立了自己能够牢牢的权力。
“内阁制……”
许攸看着坐在首座的许安,他发现他好像从来没有看透过许安,从来都不知道许安心中在想什么。
“黄天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