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刘盈这次居然不是胡来。他拖着两位兄长去拜访会种稻种麦的农人,第一次种稻就丰收。
刘盈又去拜访了编织名匠周勃,让周勃带他去拜访木匠和石匠。
几人鼓捣鼓捣,利用杠杆原理做了个碓床。
碓床即在地上挖个大石臼,通过手推脚踩来舂米。
按照刘盈的设想,这样舂米会节省许多劳力。但事与愿违,以现在的技术和材料,碓床的个头太大了。
以前那样拿着石杵舂米虽然累手累腰,但一个壮年妇女就能操作。
这碓床嘛,哈,至少需要两三人推动。
刘盈忙碌了这么久,做出个没用的玩意儿,他很难过。
刘邦拍着儿子的大脑袋道:“哪里没用?瞧我的。”
刘邦对邻里一招呼,十几户人家在里正的带领下认领了碓床。
妇人和恰好有空的男子轮流操控碓床,碓床“呼呼”地碾啊碾,十几户人家的粟米只用了三日就舂完了。
一些富裕人家见着碓床很有用,请周勃去他们家也打造一台。
周勃笑呵呵地抱出刘盈,说这个技术是刘盈想的,生意也由刘盈做。
刘盈双手抱胸,鼻子喷气,又牛气哄哄起来。
富裕人家家中多种粟米和水稻,特别是南方传来的水稻,物以稀为贵,乃是他们宴请宾客的珍贵美食。
碓床不仅能舂粟米,也能舂稻米。不如说,刘盈就是为了吃稻米才琢磨的碓床。
刘盈做了一圈生意,家里多了几箩筐舂好的稻米。
虽然都是糙米,大米饭也吃得刘邦全家眉飞色舞。
淮河流域常种稻,稻米不是稀罕物,韩信蹭饭时偶尔也能吃到。
今日再吃稻米饭,韩信却觉得味道与记忆中有很大不同。
刘盈道:“可能南北水土不同?”
刘肥道:“自然因为这是盈儿辛苦赚来的稻米,一定比寻常稻米好吃!”
刘盈挠挠头,上翘的嘴角快咧到耳根:“别这么夸我,多不好意思。”
刘肥道:“不是夸,是事实。”
韩信也认可:“是事实。”
刘盈扭来扭去,扭成了藤蔓。
得意,就是很得意!
在秦朝这样严格编户齐民的制度下,碓床确实很实用。
里正一招呼,村人就能凑齐劳动力,替全里的人舂米,节省了许多人手。
刘邦找了几家熟人试点后,让萧何润笔,写了文书报告上去。
县令知道刘邦上面有人,何况沛县出了好东西也算他的政绩,立刻派人上报咸阳。
今年才过一半,刘邦已经被沛县令定为优秀秦吏,年末与其他县的县吏进行考评竞争。
秦朝重农耕,哪怕是一个小小仓吏做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贡献,文书也到了秦始皇的案头。
此类文书从天下汇总,数量非常多,秦始皇本不会特别在意,吩咐蒙毅按照常例行事。
蒙毅看了一眼文书来自沛县,多看了一眼上面的名字,笑道:“君上,这个仓吏的儿子,就是当日酒肆里的孝顺孩童。”
秦始皇伸手,蒙毅将竹简重新递回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摊开竹简,细细看了一遍。
文书的字迹只能勉强说公正,很不起眼,但行文十分有条理,没有秦始皇最厌恶的废话。
萧何润笔的文书中,没有提制造碓床的前因,只从刘邦寻几个相熟人家试点开始说起,然后描述刘邦如何让富裕人家先用,又逐步向里正推广,节省了多少人手,节约了多少时间。
一字一句,全是数据和实例。
秦始皇严肃的面容上有了片刻的放松。
看多了伤眼睛的文书,偶尔看到这样一道不废话的文书,真是享受。
刘邦在文书的最后,提出了用同样的方式共享推广石磨的预想。
秦朝建立前,权贵已经在家中备有石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