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煮一锅绿豆稀饭,就着霉豆豉都是喝三大碗!

另外两个说是素菜,其实也算半荤了卷心菜里面加了猪油渣,看着油汪汪的,比其他摊子上的水煮菜卖相好得多。毛豆炒咸菜里也加了点肉末,虽然不多,但也算有油水了。

饭菜好就罢了,姜甜还找了一帮“托儿”她特意观察了一下省道边上其他饭馆,看着别家的客人多起来了,估计着到了大车司机和乘客们要下车吃饭的时间了,就让大舅把后面盖房子的工人都叫出来吃饭。

一帮工友呼啦啦坐满了小摊子前面的几张桌子。

国人大多爱凑个热闹,尤其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哪家店好吃?看谁家门口排队的人最多就知道啦!

当然了,这个定律,后世被一些喜欢雇人排队“烘托气氛”的商家给打破了。

但眼下,这个年代,哪家店的饭菜味道好,看店里饭点的时候客人多少,还真是一目了然。

总之,被醒目旗帜吸引过来的司机和乘客们,一看到这个卖盒饭的摊子前面居然坐满了人,也忍不住凑了过来。

这一过来,闻着饭菜的香味,就走不动道了。

今天的几道菜,都是姜甜掌勺的。她观察过省道附近其他卖盒饭的,发现好几家都跟平时在家做饭一样,舍不得放油放盐,清汤寡水的,反正主打的就是一个“吃饱就行”。

姜甜就打算搞“差异化竞争”了。

宁可一份盒饭贵几毛钱,也要把饭菜的卖相和食材弄好一点,果然,这个年代能出来跑大车的,还有坐大客车的,十个里面至少有一半是舍得在吃食上面花钱的。

就在刚才,一辆跑长途的大客车,在她们家门口的空地上停了下来。

乌泱泱下来四、五十号人,只有几个人选择了便宜的纯素盒饭,剩下的几乎全部要了两块钱一份的两荤两素盒饭。

姜甜让胡琼芳负责收钱,她来打饭打菜。

打饭可是个技术活儿。

前世姜甜在工地食堂上班的时候,就亲眼看到大师傅辞掉了一个打菜的时候经常抖勺的阿姨。

后来换上来一个新阿姨,不知道是不是被大师傅培训过,打菜的时候,把原来的大勺换成了小勺,其实打菜的份量和以前没差别。

唯一的区别就是:以前的阿姨是个榆木脑袋,教了好几次了,每次都是狠狠挖一勺,发现舀多了,然后再拼命往下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