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当初那个差点被丈夫家暴打死的农村妇女,现在一个月居然能挣一百块钱?

这可是1986年的一百块钱,购买力相当于后世的月薪过万了。

何春玲姐弟俩都回学校上学了,这让胡琼芳的心思也活络起来。

她想让姜甜也回学校去。

但她没想到的是,女儿对赚钱的兴趣,可比上学大得多,还没等她开口呢,姜甜就把招工启事给贴到了饭店门口。

过完年了,她和姥姥的食品作坊,也该开起来了。

粽子加工不需要采购什么流水线机器,也没啥技术含量,唯一需要保密的,就是粽子的馅料配方,这个她和胡姥姥已经商量好了,必须由自己家人掌握。

其他的程序,像是处理粽叶、清洗浸泡糯米、包粽子、真空包装这些,都可以雇人来做。

作坊开起来,产品推广也要跟上。

这就是姜甜为什么没有跟何春玲一起去学校复学的原因家里人没有接触过后世那些琳琅满目的广告轰炸和渠道推广,粽子做的再好吃,销售渠道打不开,那这个作坊的规模,就永远只能是个手工小作坊。

胡姥姥在家里培训新员工的时候,姜甜找姜诚跟何春生这两个小帮工帮忙,手抄了一百张“名片”,正面是“胡姥姥大肉粽”的牌子,还有“好吃、方便、物美价廉”几个大字,下面是粽子作坊的详细地址。

本来想印个电话的,但现在普通家庭很少装电话机,就算能装,她也舍不得。听说个人安装电话机,什么初装费、拉线费、电话机的钱,乱七八糟加起来,装一部电话至少上万!

姜甜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因为她的“推广计划”,刚开始就是沿着336省道两边跑,都是住在这条路边上的,谁家要是想做这个粽子生意,直接顺着地址找过来就行了呗。

就这样,几天时间,姜甜骑着自行车,一粽子作坊为起点,把336省道两边车程一个小时以内的大小商家,全部跑了一遍。

她还带了些样品去给人家试吃。

也不是没人动过心思,吃了姜甜给的样品,自己试着在家里模仿了一下。

结果发现,他们做出来的粽子,和姜甜给他们的,总感觉差了点意思。

再看看“名片”上的“统一进货价”,会过日子的,默默在心里算了一下,从作坊批发粽子回来卖,一点不用操心,每天卖几十个,也能赚个几块钱,好像也不错?

反正不耽误自己做生意,要不就试试?

第162章 圈地等拆迁

胡姥姥的粽子作坊刚开张,就接到了大大小小五十多个订单。

胡琼芳不得不承认,她闺女,比起念书,好像真的更适合做买卖。

用的糯米量大了,姜甜算了算成本,跟两个舅舅商量了一下,决定自己家买个打米机。

这样就可以直接从乡下农民手里直接买没有去壳的糯稻,拉回来堆在作坊后面的仓房里,用多少,加工多少,这样加工出来的糯米更新鲜,做出来的粽子,口感也更好。

最重要的是,自己加工糯米,比他们从粮油店买的更划算。而且打米机加工糯米剩下的碎米和谷糠,也能拿来卖很多养猪场和养鸡场都要这些下脚料。

说到养猪,姜甜又给姚惠芬找了个活儿。

她家后院都是砂石,稍微平整一下,正好可以拿来盖个猪圈,养几头猪。

胡琼芳的饭店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泔水,姚惠芬可以免费拿回去喂猪。

还有粽子作坊加工糯米剩下的碎米和谷糠,也可以用内部价买点回去。

养猪虽然辛苦,但这时候的猪肉还是很紧俏的,多养几头猪,一年也能有一笔稳妥 的收入。

姚惠芬还能说什么?

姜甜都帮她考虑得这么周到了,她要是再拒绝,就辜负姜甜的好意了。

结果没想到,看她一个外来户都开始养猪了,省道边上其他家也心动起来。

一时间,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