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销售量更大的散装粽子,这一个端午节,胡姥姥的粽子厂,毛利润差不多赚了二十万。
“乖乖,甜甜你这丫头的嘴,怕是菩萨给开过光的吧?”
“当时你跟姥姥说,来省道边上捡钱,我还不信,这下姥姥可算是服了你这张嘴!”
“这省道边上,捡的哪里是钱?分明就是金子!”
就连胡琼芳,暗暗算完她妈和她闺女的分红之后,都忍不住暗暗咋舌。
按照当初说好的,她闺女姜甜在粽子厂占股四成,单单这一个月,姜甜分到手的;利润,就有八万块钱呐!
在这个“万元户”依然很吃香的年代,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一个月居然能挣八万块钱……
这一刻,胡琼芳突然觉得,她闺女要是一直这么能捞钱的话,好像上不上学,还真没啥区别。
以前她想让闺女上学,主要是觉得女孩子有个文凭,以后能找个收入稳定的工作,哪怕婚姻上面有些许不如意,手里有一份稳定的工资,至少还有个退路。
可就算是中专毕业,分配到厂子里,一个月撑死了拿个百八十块钱的工资,说句不好听的,这收入,还没她店里两个保镖高呢,够做什么的?
更别提姜甜能赚的钱,比厂子里的死工资,高出来都不止一万倍。
既然如此,那她为啥还要逼着孩子一定要去考中专、考高中?
先不说她闺女似乎遗传了她的“学渣”属性,不一定能考上中专和高中。
就算能考上,中间还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呢。
念书有多苦,胡琼芳这个学渣感触最深了。
反正她是宁可包一夜粽子,也不愿意写一夜卷子的。
姜甜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一个端午节过去,她妈对于她下学期要不要回学校继续上学,已经从执念,变成了佛系。
毕竟,胡女士自己对学习都充满了抗拒,怎么好意思逼着女儿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嘛~
以前是没办法,除了上学,农村出身的女孩子,真的看不到第二条出路。
可现在,胡琼芳突然发现,原来,女儿虽然念书念不进去,但是在经商这方面,就好像是老天爷追着她喂饭吃一样。
他们这一代做父母的,对自己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能有个稳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
甚至在农村,连工作都不要求,女孩子只要嫁个靠得住的男人,夫妻俩男耕女织,只要吃喝不愁,做父母的,也就能放下心了。
胡琼芳把对女儿的要求,放的很低,可却没想到,女儿给了她一个巨大的惊喜。
姜甜现在已经有了粽子厂四成的股份,在县城客运站还有一间日进斗金的门面房,以后只要她不要犯浑,只会钱生钱,越来越有钱。
初中还没毕业呢,就把别人一辈子都赚不到钱赚到手了,胡琼芳觉得,在上学这件事情上,她可以放手让闺女自己去决定了。
这个端午节,姜甜和胡姥姥大赚了一笔,作为粽子厂的另一个“供货商”,韩季松也赚了不少钱。
姜甜设计的端午粽子礼盒里,除了价格最亲民的“团圆粽”礼盒之外,剩下的几个价格偏贵的“高端礼盒”,里面除了粽子之外,还有腊猪蹄、真空包装的鱼干、咸鸭蛋之类的。
这些都是韩季松跑断了腿,从乡下到处收回来的,他就赚个跑腿钱,但架不住量太大,而且他自己也从粽子厂拿了一批粽子回来,让韩爷爷在镇上摆摊卖。
这个端午节,爷孙俩也挣了好几千块钱呢。
这下子,韩季松在省道边上盖房子的钱,是彻底不用发愁了。
不过,他觉得姜甜的想法是对的,省道边上赚钱的机会这么多,以后沿路的地皮,只会越来越值钱。
现在不趁着土管所政策宽松,赶紧把土地证办下来,以后再想办,估计就难了。
端午节后,韩季松买了两条好烟,揣在帆布书包里,跑到土管所去,找到何所长,请他帮忙办一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