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以粽子厂现在的效益和工资待遇,就算是招符合年龄要求的正式工,也有一大批人愿意竞争上岗。
完全没必要花这么多时间精力,自己去培养一批还没成年的学徒工。
虽然在计划书里,学徒工没有计件工资,只有每个月的生活补助。
但是,在劳动力十分廉价的八十年代,没有哪个厂,会做这笔亏本的买卖。
姜甜的表情有一丝苦涩,语气也有些沉重
“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会说我傻,说我不会做生意。”
“但是韩叔叔,你不知道,农村像我这么大的女孩子,她们能走的路,实在是太少了。”
“我没想别的,就是想给她们找一条新的路,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读书成绩不好的女孩子,考不上高中也不要怕,除了嫁人,我们真的还能有别的路可以走。”
“我也知道雇佣童工是不对的,但是这些女孩子,确实还要两三年才能满十八岁。可难道就因为差了这两三年,就让她们把一辈子都搭进去吗?”
“凭啥考不上高中,就得乖乖回家等着嫁人,给娘家挣彩礼?我不服!”
“家里要是觉得养大女孩子花了钱,要收回成本,那我们自己也能挣钱,把这笔钱还给家里,为什么非得逼着她们去嫁人呢?”
韩四书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姜甜的问题。
因为她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个年代,广大农村地区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问题。
也是现在的社会环境,没有办法改变的现象。
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有男娃等着娶媳妇的人家,没钱娶媳妇,只能把女儿嫁出去,换一笔彩礼给儿子娶媳妇。
而娶了这个女孩的人家,也为了凑这笔彩礼钱,不得不把他们家的女儿嫁了出去。
一进一出,最后受伤的,就只有两家的女孩子。
可是,女孩子又有什么错呢?
难道就因为她们是女孩子,就活该要被家里人当成一件值钱货那样卖出去吗?
难道就真的,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吗?
等等!
或许,姜甜提到的这个方案,还真有一定的可行性。
那些急着嫁女儿的家庭,不就是因为缺钱吗?
如果这些女孩子能找到工作,自己挣钱给家里,是不是就不用这么早嫁人了?
“好吧,这件事情,我们先开会商量一下。”韩四书最终还是点头答应,可以替姜甜去试一试。
两天后,姜甜再次被请到了镇上。
这一次,韩四书给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镇上初步同意,可以在粽子厂进行试点,允许他们招收一部分未满十八岁的学徒工,先在岗学习技术,等学成之后,通过厂里的考核,年满十八周岁的,可以转正成为正式工。
其实这就是后世很多技校的套路,先把学生招进来,学习半年文化课,后面基本上都是直接送到厂里去,美其名曰“实习”,其实就是借着工厂的设备给他们免费做培训,后来干脆就变成了企业和学校利益交换的潜规则,咳~
这话说出去,就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了,姜甜可没打算做那个出头鸟。
不过,镇上也提出了几个要求:
第一,粽子厂的学徒工,必须优先在本乡镇中学的应届毕业生里选拔。
第二,不只是女生,男生也可以报名,不要搞性别歧视。
第三,招生可以,但必须要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如果因为招生,引起家长不满,闹到厂里或者镇上,他们是不负责的,姜甜得自己摆平这件事。
韩四书本来以为,最后一个条件,能把姜甜给吓退呢。
结果没想到,过了几天,整个双峰镇,所有初三的应届毕业生,但凡没考上高中、也没条件复读的,一窝蜂都跑去粽子厂报名了。
就连韩四书最担心的女学生家长,也是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就好像天上掉金子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