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因为大学要扩建,但老校区附近,不是国企宿舍,就是公家单位,都不好拆。
于是就有人提议:既然老城区没地方了,不如把学校一分为二?
老校区依然原地不动。
然后把新校区放到省道边上,找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建一个大学城。
这样以后就算新校区也不够用了,再想扩建,周围也有得是便宜的荒地。
最主要的是,大学搬到省道边上之后,不是还可以拉动省道周边的经济发展吗?
就这样,“倒霉鬼一号”省外国语大学第一个中招,被“发配边疆”,流放到了距离双峰镇约两公里的一片荒地上。
上面领导还特别贴心地表示:这是省里体谅外国语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担心他们刚搬到新地方,生活不方便,所以特意把新校区放在双峰镇附近。
这样平时周末休息的时候,也方便师生们去镇上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嘛~
再说了,学校不是还有小卖部吗?
学生上学,就是奔着学知识去的,生活上的亿点点艰苦,完全可以克服一下嘛!
外国语大学的师生们:太感谢了!我感谢您八辈祖宗!
正所谓“小胳膊拧不过粗大腿”,外国语大学新校区,就这样委委屈屈地,搬到了双峰镇附近。
这下可苦了那些搬到新校区的学生们。
本来以为上大学嘛,鲤鱼跃龙门,那肯定是要到城里去上大学的。
一些老家在农村的学生家长,甚至还提前给自家孩子打好了“预防针”,千叮万嘱,让自家孩子千万不要被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迷了眼,一定要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结果一开学才发现,好家伙!
怎么大学附近,比他们镇上看起来还要落后?
唯一距离新校区最近的双峰镇,因为省道扩建拆迁,也被拆得七零八碎的,跟个工地似的。
这……他们家孩子,考上的确实是本科外国语大学吧?
就因为这坑爹的新校区,今年外国语大学大一新生报到的时候,学长学姐们被问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不是宿舍在哪,食堂在哪,而是
这里真的是某某省外国语大学吗?
第245章 倒霉催的大一新生们
按理说,姜甜这个初二的插班生,跟堂堂外国语大学,应该是没有一毛钱关系的。
但事情就是这么的巧。
二舅的长子胡昌盛,也就是姜甜的二表哥,正好就是今年刚考上外国语大学、被直接发配到新校区的“大冤种”。
这一届的外国语大学新生有多惨呢?
开学军训的时候,没有操场,没有草坪,直接就在一片临时平整出来的黄土地上。
倒是完美契合了军训这个主题艰苦朴素,充分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峥嵘岁月。
军训苦一点也就罢了,毕竟也只有那几天。
真正让新生们叫苦连天的,是新校区的食堂难吃就算了,还经常没菜吃。
新校区不像老校区,就在主城区,采购什么的都很方便,新校区的食堂,是每天在镇上买到什么菜,学生们就吃什么。
有时候去得晚了,那对不起,食堂窗口就只剩下一点菜汤了。
要么就打两勺免费的菜汤拌饭吃,凑合一顿。
要么就只能花更多的钱,到学校唯一的小卖部去买东西吃。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生活一般都很朴素,哪怕家里条件很好的,也不会给孩子太多生活费,都是一帮穷学生,谁能天天去小卖部买东西吃呀?
昌盛表哥开学第一个月,回家的时候,就跟饿狼下山似的,逮到什么啃什么。
二舅妈做了满满一大盆的酱大骨,全家加一起,吃的都没胡昌盛多。
看着儿子面前堆得小山一样高,被啃得干干净净的大骨头,二舅妈陈晓红心疼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这踏马是去上大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