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了一个豆制品厂。

这时候各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到处都在鼓励建厂,姜甜这个豆制品厂开起来,不但各种证件办的飞快,厂子所在的街道,还给她颁发了一张奖状,感谢她为街道解决了三十多个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要知道,这三十多个待业青年,要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就可能找不到对象,一个没有家庭牵绊的人,毫无顾忌,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危险的社会隐患。

而且,姜甜的豆制品厂,可不止解决了这三十多个人的就业问题。

豆制品厂开起来之后,附近好多人都从厂里拿这种保质期长的卤豆干,香辣豆腐丝,鲜辣千张结之类的,拿到火车站和汽车站这种地方摆摊卖。

这玩意儿价格不贵,不占地方,香辣开胃,特别适合那种坐长途车、没什么胃口的旅客,很多人尝了之后,多少都会买两袋路上带着吃。

有些甚至一买就是十几袋,当成本地土特产带回老家去。

很快,姜甜让人在火车站和汽车站这些地方,买下了一块广告牌,堂而皇之地把“恋乡豆干”这个牌子,打造成了本地的土特产品牌。

她还找省报的记者采访了蒯大姐的父亲,听说蒯家祖上,从清朝开始就做豆腐生意了,记者也非常感兴趣,还特意跑去蒯家的老房子那边,拍摄了很多老式做豆腐的工具。

这下子,“恋乡豆干”这个新品牌的历史,硬生生就被追溯到了一百多年前,赫然成了“百年老店”!

至于为什么以前没牌子,现在突然取了“恋乡”这个牌子,据蒯大姐的老父亲吹牛说,前几年曾经有个国外回来的华侨,非常喜欢他们家做的豆制品,还热情邀请他去国外开厂子。

“当时人家跟我说,只要我愿意去国外帮他开办豆制品厂,就帮我把全家都弄到国外去。”

“当时我是真的心动过,但后来又一想,这豆腐啊,是咱中国人的老祖宗发明出来的,到了国外,豆子是外国的,水也是外国的,谁知道做出来的豆腐,还是不是咱中国人的味道?”

“我这个人念旧,一把年纪了,也舍不得咱这土生土长的故乡。外国确实啥都比咱好,但我敢保证,他们肯定做不出咱中国人的豆腐,不然那个华侨,为啥在国外找不到人,非要来国内找人?”

“好!”省报的记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回去就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报道,把“恋乡豆干”这个牌子,吹成了祖孙三代人对祖国的一片初心。

“恋乡豆干”一下子就火了!

姜甜趁机把厂子里的豆制品,铺到了全省各大火车站和汽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