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的确是在王公公手下认识的阮籍,那时喜顺已是王公公手下比较得宠的干儿子之一了,而阮籍还只是个不起眼的杂役小太监,彼时大家还都是叫他“如意”的。王公公信佛,什么都要图个吉利,他手下的儿孙们便也都起的是些大福大寿百事如意的名儿,喜顺其实脑子算不得灵通,但听话踏实这点却恰好合了王公公的心意,因而便也得了点提拔,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喜顺惯来不擅和那些人精学着暗地里拉帮结派,他这个人的一大优点便是没甚野心,用着后来督主评的一句话便是:
只盼着守好眼前的一亩叁分地便也就知足了。
因而等逐渐的有个叫“如意”的小子在王公公面前得了青眼春风得意时,喜顺都还不知竟是从哪里冒出的这号子人物,但宫里向来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若是一个毛头小子越过辈分的在主子面前掐尖儿,那便不知得招来多少羡慕嫉妒的恨意,当时便以保禄那群向来争第一的“亲儿子”对如意记恨最深,明里暗里不知使了多少绊子,喜顺那时也还算得王公公意,因而便也难免时常瞧见这些明争暗斗的场面,所以福四禄五他们以为的交情其实那时候并没有什么,都是心眼儿比芝麻小的主,谁敢那么不长眼的参合一脚进去呢?喜顺至多也就是安分守己的在牵扯到自己的时候带一把,不偏不倚照实说,好让双方都瞧见自己这坐壁观火的表态。
那时喜顺对如意的印象,便也就是个野心勃勃有手腕有心机的硬茬子,要不大富大贵,要不死无全尸。要说王德善王公公完全不晓得底下人的这些刀枪剑雨吗?那也绝不可能,只是这宫里便就是这样的,来来往往皆为利,熙熙攘攘无真情,王公公自然是乐见自己的干儿子们多出些杀人不见血的狠角色,才好叫自己那大半辈子都没斗的过的宿敌好好瞧瞧谁才是最后的赢家。于是不知不觉间,从喜顺还是王公公面前得宠的干儿子,到喜顺已逐渐说不起什么话来,如意却是一路水涨船高,连昔日里踩高捧低的保禄那一干人都要躲着走了。
但花无百日红,王公公终于是没能熬过那个秋结束,本来实打实的接班人如意却被自个儿身边的狗咬了一口,被算计着掺和进了上面人的夺权纷争。
太监们都是仰人鼻息还想活出个人样儿来的狗,自然知道一击必杀的道理,喜顺对当时那场风波也只知个皮毛,只大概晓得是太后在丞相领头的请愿下欲要垂帘听政,但新皇虽才登基不久,却是半点也不漏怯的,凭着李世姬将军作后盾,手捧先帝传位圣旨来了一出广而告之的“负荆请罪”,以退为进逼得太后只得发誓将养后宫再不干政,但太后吃了这么大的亏又哪里肯善罢甘休?没过多久后宫便传出了柳太妃与侍卫私通的消息,柳太妃出身不高,本为先皇育有一子,但不足岁便因贪玩溺毙在了莲池中,因而先帝去后也悯其遭遇未送入太庙,只幽居深宫带发修行,却不想此遭居然闹出了这样的祸事。本来这也不过深宫寂寞的又一桩寻常事,但巧就巧在那柳太妃与当今圣上的生母情同姐妹,因而圣上便也时常的去探望一二,之前人人称赞的孝心顷刻间也因这一桩艳事而蒙上了些不清不楚的隐晦意味,毕竟太妃如此贪淫,又生得貌美年轻,而今上也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在刻意勾引下的确难免生出些别样的心思来??????
这些前朝后宫的你来我往自是神仙打架,那些无法自证的风流传闻也随着柳太妃被处死而掩旗息鼓不再重要,但当时撞破柳太妃偷情的,却恰是正要接替王公公任总管太监的如意,虽然聪明人都知道那个所谓的人证“小太监”不过是个堂而皇之搜宫的借口,但谁又在意呢?事情恐怕还未查明就已经流言满天飞了,太后偏还故作姿态的请求新帝处死那个小太监以堵悠悠众口,新帝自是哑巴吃黄连,为彰显仁君风范,还得留小太监一命,只打一顿逐出宫去也就罢了。
这些杀人诛心的小事在贵人们眼里自不过为解气的小打小闹,但底下人却顷刻间风向陡变,如意还未挨完那顿结结实实的板子,屋子里的被褥银钱便皆被瓜分殆尽,他因着王公公的宠信向来是一个人独占一间主屋的,如今也成了“卧薪尝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