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实记录下来,随后又问,“那您对顾成学者在青年报上批评您的话,有没有回应?”

秦无双没看过青年报,“什么话?”

青年又从包里掏出一份青年报,递到她面前。

秦无双看了一眼,这份报纸写得要比申报上的要有趣。申报上的好像一个失败者的控诉,而这顾成学者却是从另一方面阐述她是手工业的破害者。

因为她开了成衣厂,导致成千上万的裁缝失业。肥了她一人的腰包。

文章写得有理有据,并不代个人情绪。只是阐述事实。

这是秦无双从来没想过的问题。因为在21世纪,个人裁缝已经非常少了,大多数都是入厂工作。干不了这行,还可以改行。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可到了民国,这就是很严重的一件事。

因为大批价格低廉的洋货进入华国,许多华国手工业者失去了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手工行业被摧毁得相当严重。

她不禁想到以前看过的一则故事。

赞比亚有一家蚊帐作坊小有起色,为当地百姓提供工作,带来收入。有位博主旅游时看到这个国家条件如此艰辛,回去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写了一篇报导。于是欧美的非政府组织看到非洲百姓受穷的报导,向这里提供了一大批免费的蚊帐。

一篇免费文章冲垮了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手工业,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去编防蚊网来卖了。而那些欧美组织送完一波就走了,没有持续再送,于是后来的赞比亚人既拿不到免费的蚊帐,自己又做不出来,实在受不了,就只有买进口的(来自新闻)。

她以为自己是节省了时间,开一家服装厂为十几位员工提供工作,也在无形中冲垮无数个裁缝店。

她撑着下巴,回答记者的问题,“其实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这是工业革命为国家带来的影响。西洋许多东西涌入我们国家,咱们本地的手工业落后,对他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开的是成衣厂,本意是想节省大家的时间,买到便宜好穿的衣服。但是也确实摧毁了裁缝店的生意。

但是你让我放弃开厂,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者更愿意要便宜好穿的衣服。但是我觉得裁缝店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厂的衣服是按不同号码,并不像裁缝那样完全合身。一个是手工定做,一个是批量制作,各有优缺点。并不完全能取代手工作坊。

如果被我的凤英成衣厂冲垮的裁缝们愿意离乡背景,我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份工作。至于我的工厂冲垮了他们的店,他们提供的服务,我们也提供不了。就看各人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