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岂止是?和赵匡胤类似,和那汉高祖刘邦不也一样。

说到底,还是?脱不开“权力”二字。

【“功臣多骄纵,不知?君臣之分?。”】

【这是?朱元璋曾说过的一句话,可见?他对功臣的不信任,还有就是?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经历坎坷,如当过和尚又当过乞丐等,这种经历使他性格多疑,对权力极度敏感。他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因此对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人都充满戒心?。】

【再有就是?巩固皇权的需要如明朝建立后,许多功臣掌握军政大?权,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的存在可能架空皇权,甚至发动叛乱,以及一些?功臣在地方上拥有大?量土地和私兵,会形成割据势力等。】

【所以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将权力平稳传递给子孙如太子朱标及其后代,以防这些?功臣集团可能在朱元璋死后,对他年幼或弱势的继任者构成威胁等等,都会促使朱元璋采取手段以清除潜在威胁。】

【而这其中最著名的案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原本朱元璋在听着的时候还想解释一二,但现在,朱元璋逐渐不说话了,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朝堂上氛围也逐渐凝重......

不少大臣面面相觑,脸色都不怎么好?。

尤其是?听?到这里被提到名字的两人

偏偏是?在这个时候,在早朝之际......

他们这些?人可都是?被“圈”在了朝堂之上,万一有点什么,可都是?要“听?之任之”了。

所以听?到自己?名字的两人,直接就跪了下去。

但这会儿两人还都振振有词,觉得按照天幕说的,他们这纯粹是?被“误解”了啊!

【胡惟庸,明朝初年宰相,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什么?”

别说胡惟庸的声音戛然而止,就连朱元璋都有些?惊讶。

“最后一位宰相”是?什么意?思?

【胡惟庸为相多年,凭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宠信,瞒上欺下,结党营私,为所欲为。他手中操纵着生杀黜陟之大?权,忠臣义士敢于直言者,皆遭到了胡惟庸的陷害。】

【于是?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

【到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成年者七十余人被杀。

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

【此案共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朱元璋遂罢宰相,宰相没了,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顺道说一句,宰相的消失使得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朱元璋在地方上也进行了改革原先地方上的最高机构叫“行中书省”,改革之后,则是?换成了三个部?门,分?管民政,军事和司法,相对应的就是?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以及提刑按察使司,这三个部?门互相牵制,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三司”机构。】

【除胡惟庸这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还有就是?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

春鈤

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蓝玉下狱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受此案株连被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经过几次清洗,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