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像是福至心灵一般,嬴政倏然了悟了

能留下什么。

至千世万世之后?,于秦朝之下,究竟能留下什么

是为了巩固统治,他现在就在做的事情。

只是因果未曾寻到根底。

这天下想要稳,稳的也是百姓。

所以所做之事,究其根本,更在于百姓本身才是。

先为百姓,方得始终。

而这普天之下的百姓,自?会将秦国的“万世之名”一代代传承下去。

不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善待百姓。

而是善待百姓,才能稳住这天下,甚至更可能得到“千秋万载”的脉络延续。

往后?秦朝将存在于百姓的口口相传中,世代赞颂中,将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日常,乃至方方面面,从精神到物?质,从物?质到文化,从文化到制度......若是都少?不了秦朝的印记,这样想一想,岂不是更叫人热血沸腾?

在这场奔流不息的文明传承中,秦朝,怎么也要留下更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是。

而他既然能一统天下,又何惧不能达成所愿?

想罢,嬴政竟少?有?的,再次感到了一股豪情壮志之意,直从胸腔中迸发?而出,再看?向身前面板,那些对于他的评价和评语,现在看?来,可还?不太够,还?能拥有?更多,也必然还?能做到更多。

在刘彻这里,竟也同样思考了差不多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他也在听着天幕再次说起汉朝。

再次听闻汉朝在这五千年文化传承之中的意义,竟叫人不由得感慨万千。

【......汉朝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将儒家思想升格为了国家意识形态,重塑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

【汉武帝设太学、郡国学,以《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为教材,通过?察举制选拔“孝廉”“贤良”,使儒学从士人学问变为全民伦//理准则,至今,“仁义礼智信”仍是华人社会的核心价值。】

【司马迁《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宗旨,将三皇五帝的神话时代至汉武帝的历史纳入了连贯叙事之中;班固《汉书》首创断代史体例,确立了“书志”记录的典章制度。

汉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以史为鉴的治学态度,则奠定了我国史学“求真与资治并存”的双重传统。】

【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让今日“一带一路”所倡议的文化符号,仍可追溯至汉代驼铃悠扬的商队背影之中。】

【四百年的大汉天下,将秦代制度骨架填充以儒家血肉,锻造出了“外儒内法”的文明范式。

从太学朗朗书声到西域漫漫驼队,从《史记》的史家绝唱到蔡侯纸的墨香绵长,汉朝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让我国文明既扎根于伦//理秩序,又绽放出了开放活力。今日华人自?称“汉人”、书写“汉字”、推崇“汉唐气?象”,正?是对这段辉煌历史的无意识致敬。汉文化的基因,早已渗入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融入民众血脉与基因,成为我国五千年文明最坚韧的纽带。】

还?有?强汉的“虽远必诛”,如此的底气?,确实叫人心生赞叹。

李世民遥想那一年代,如今再听天幕之言,也是难免生出一股澎湃之意

强汉,盛唐,如今的大唐,可否称得上一个?“盛”字?

想到这一称谓,李世民自?豪和骄傲之余,竟也有?几分?踌躇之感,生怕这盛唐天下只存在于天幕口中,而眼下天幕再次提起“盛唐”之名对于这究竟何为“盛唐”二字,他已然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知

【我国诗歌的巅峰,毫无疑问是属于唐朝。

近五万首《全唐诗》中,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等等,无疑共同构建了华国人情感表达的诗意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