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两部二十万大军,并不能一起前往鹤山关,燕北还需援军,京营不可动,那只能抽调天下兵马,臣请陛下抽调内陆兵马十万,前往燕北支援。”

问题来了,大周不是没有兵,大周是没有将,兵好抽调,谁来指挥是难事。

特别是抽调出来的各路兵马,可不会服气一个刚上任的统帅。

不过,右都督此话圣元帝是听进去了,觉得右都督的安排没问题。

“那你觉得,抽调的十万兵马由谁来统领?”

“臣以为,信国公前往燕北统领自己本部,这抽调出来的十万兵马……徐晨露。”

徐晨露,徐国公家的小女郎,跟父亲在东海抵御倭寇,大小战功无数,只是圣元帝不想给徐家人升官,她现在只是一个正四品的明威将军。

这么多功劳,封爵都够了,可想而知圣元帝多偏心眼子。

右都督这话把皇帝气得不轻,他最讨厌用徐家人,现下离了徐家,他居然连个统帅都找不出来?

“徐晨露只是四品武官,怎么统领十万大军。”

“危急时刻,能者居之。”

右都督是一点儿都不怂,无论是开始还是到现在提起徐家,他为的都是大周把这一仗打赢,没有私心。

圣元帝阴沉着脸问虞九舟,“长公主,你怎么看。”

虞九舟毫不犹豫,“抽调出来的十万军队,他们来自各地,本就不服管教,打仗之前还要让他们服气,寻常人怕是不行,明威将军年轻,臣以为信国公合适,信国公统军多年,定然可以无视地方差异,让全军上下令行禁止,尽快成为可战之军,支援燕北。”

圣元帝:“……”

信国公,又是信国公,离了信国公就不能活了?

这就是圣元帝,谁都不行,让他想,他又想不到。

大周统帅将领就那么,新生的将领只有安易之一个,她是自己打出来的。

徐家的将领不是没有,在东海抗倭战斗中,多有立功,圣元帝又不肯用。

在听了虞九舟的话后,圣元帝看向信国公,“信国公,你来说。”

信国公没办法,只能走了出来,“臣谢陛下与长公主厚爱,只是臣年事已高,怕是整合不了新军,但臣依然能前往鹤山关。”

在留在中枢跟去燕北之间,他本就犹豫,要是让他统领杂军,那他肯定选去燕北。

圣元帝的眼睛冷了冷,忽然看到了迟晚,“迟晚,你觉得呢?”

迟晚拱手,“臣以为,右都督说得对。”

“你也觉得徐晨露可以?”圣元帝语气不好。

迟晚抬眸,“抽调的支援军,等战胜北宁后,还是要各回各家的,正如右都督所说,他们来自各地,冲突摩擦必然不会少,需要一个能管得住他们的人,臣不知明威将军如何,所以不敢妄下结论。”

右都督既然提起来徐晨露,想必是早有定论。

圣元帝语气微冷,“信国公率亲卫回燕北,支援大军等集结入京,再选统帅。”

说完,他就要说退朝,右都督又站出来问道:“陛下,此行三位统帅,敢问以谁为主?”

总要有一个总指挥吧,不然谁都不服谁可还行。

大周军制太差了,日后必须改制。

虞九舟蹙眉,要是她,此刻大军都出发了,何至于还在朝堂上争论。

迟晚看了虞九舟一眼,就知道她在想什么。

还好昨晚她们就派出人去找安易之了,先安排好再说,特别是信国公部的人,也该整治了。

她们不赶紧派人过去,还不知道朝堂上要讨论到什么时候呢。

特别是以谁为主这件事,又有得吵了。

平凉侯年轻,却立功无数,信国公功劳少,却资历深。

圣元帝也无语了,又不能让三十万大军各自为战,那该如何?

他蹙眉想了很久,三军统帅中,无疑,他最信任的还是平凉侯安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