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2 / 2)

的大臣品出味儿来:武国乃是翟国大敌啊!

如果想要把翟国的疆土扩大至天柱覆盖下的所有土地,就必须将各国扫平。

武国地处北方,南方的士兵难以适应北方严寒的气候,而且北方多旱地,他们最擅长的水师反而无法发挥作用。这么多年下来,翟国上下把各国都当作假想敌,想了一遍又一遍御敌之法,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想要赢过武国,可以不必急于一时,等翟国占据中原之后养兵蓄锐,积攒力量,趁春夏秋天气暖和之时将武国击溃。

然而这个策略很快招致其他人的反驳,因为当年鬼方就是这么被驱赶到北地的,结果对方盘踞那边几百年了都没有被消灭,如果不能彻底铲除武国,他们就会成为下一个鬼方。

所以当孔朔说武国不动翟国也不动的时候,有不少大臣都点头赞同。

他们的想法是,等武国按捺不住挺进中原,武王也来到了中原,他们就擒贼先擒王,将对方一举击败,再慢慢收拾北疆的残余武国势力。

子邺顶替翟王之位后,同样采取了这样的策略。

这便让朝臣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他们觉得翟国现在的蛰伏一定是为了将来一举取得皇位。

子邺轻叹:“我翟国大军出征征讨大燕,是为了平息人妖之争,也是为了诛灭妖党所扶持的伪皇。”

他这么一说,本意是想表达此战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为了帮助武国,两国目标一致,应当守望相助。

可是这些大臣们太有进取心了,他们立刻将子邺的话理解为:“我翟王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天下百姓,所以才出兵的,我这是为了道义。”

他们自以为听懂了子邺的话外音,一个个情真意切地附和,各种夸人的话一箩筐地飞了出来。

什么翟国顺应天道,翟国是真正的圣人之后,翟王仁慈贤明,翟王舍生取义……

子邺看着这些臣子的脸,心知整个翟国的朝堂已经被孔朔给修剪成了他想要的样子,除非把根基给掘了,否则绝无可能更改这些老臣的想法。

因为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希望翟王能够成为新朝皇帝。

也罢,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

子邺下令散朝,自己率先起身离开,在他之后中的大臣也渐渐走出了勤政殿,每个臣子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表情,仿佛丰功伟业就在眼前。

只是左相和右相与这些武臣不同,他们思考得更全面一些,脑子里的弯弯绕绕也比较多。

其实近两年他们已经能逐渐感觉出来不对劲了。今天朝堂上,翟王说要发兵征讨大燕的时候,如果放在以往,他一定会说一两句慷慨激昂的话来激发众人的斗志,可是他没有,他从始至终都表现平稳。

是翟王心性淡然了,喜怒不形于色了,还是说此时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