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1 / 2)

驻扎在洛阳的叫中军,由领军将军和护军将军统率,主要是新五营,老的北军五校兵员已经很少了。留驻在外地重要城镇的禁军则叫外军,由受命于朝廷的四方都督统率。

州郡县寺招募的军队和官员养着的私兵,以及兵屯的屯卫等等兵员,并不叫外军。

所以孙礼刚才的话里,说自己带过来的中外军、也要受都督节制,毕竟王凌名义上是整个扬州地区驻扎的中外军统帅。但孙礼带过来的人,一般情况下当然直接听孙礼的命令就行了。

打硬战靠的就是中外军,这是最能打的兵。如今分掌朝政的曹爽、司马懿,他们权势滔|天的标志便是一个称号:都督中外军事。

众人回到了刺史部官寺,秦亮到自己的办公官署拿东西。

再度来到厅堂时,秦亮直接走了进去。他和孙礼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一起吃饭,关系非常亲近。

这跟秦亮在曹爽府做属官是不一样的,曹爽身边有亲信何晏、丁谧、李胜等人,一开始就是曹爽依仗的人,他们才是整天和曹爽朝夕相处的人、什么事都可以商量。

而孙礼做扬州刺史之初,秦亮就是他亲自征辟的属官。因此孙礼身边有几个最亲近的文武官员,秦亮就是其中之一。何况他们这些外来寿春的人,住都没地方住,还一起住在官寺里,简直称得上同吃同睡。

秦亮带着简牍上前,呈到孙礼面前的书案上,说道:“仆查看过各军使用的兵器,又见寿春、合肥等城内都有兵器作坊,便想重新做一批兵器,并据此训练行伍战术。练成必定可以提高战力,为接下来的吴军进袭做好准备。”

他说罢挑出其中一卷,“这便是改造的兵器,改动不大,只是长短上有些变化。”

孙礼把手放在简牍上,埋头细看。秦亮坐在旁边,对孙礼指的地方,又一番详细的口述解释。

今天已经从都督王凌那里得到了“彼时召集,有事备战,无事训练”的命令。秦亮想趁热打铁、从孙礼这里再得到授权,就可以继续干更多实事了。

秦亮这种属官就是这样,权力可大可小。决策大权在主公手里,只要得到主公的点头,那干什么事都没问题,即便是那些品秩更高的文官武将也得听从。

------------

卷一 第三十二章 喜闻乐见

得到了孙礼的一句“诸军应勤于操练”,秦亮就可以干事了。

孙礼带到寿春的那帮人,多达数千,由中外军和称为“庄客”“门客”的私兵组成,整日在寿春城里,既不种地,也没怎么训练。

秦亮留意观察过,那帮人一般就在刺史府和城中军营里溜达,干些随驾出行壮声势、站岗、巡逻的事之后,便是闲散地干着打造兵器箭矢、修墙补房之类的杂务,偶尔才出操。

作为刺史的参谋长,秦亮当然应该制定训练计划、部署诸具体事务(按照秦亮自己的理解)。

魏国最精锐的中外军吃得也不怎么好,主要是米麦粟等主粮,肉蛋很少,所以他们的饭量很大,要是运气不好、遇到个武将克扣军粮,说不定偶尔还要饿肚子。至于屯卫,在秦亮眼里、就等同于拿上冷兵器的半饥饿状态的农奴;而私兵则是恶霸地主犬养的打|手组织,待遇稍微好点,饶大山和王康就是那一类人。

秦亮寻思,如果隔天才操练小半天,应不至于过分。

一番准备之后,秦亮便找来了张虓。之前秦亮先行南下、考察地形水文,孙礼派了个私兵将领随行保护,那个将领就是张虓。彼此在路上结伴一个多月,关系处得挺不错。而且张虓是私兵武将,更愿意确保主公孙礼说的话管用。

张虓字伯虎,唯一的遗憾是不姓唐。

秦亮便让张虓带着王康、饶大山去各处军营,通知将领们,明日一早各带一队兵马、全副装备集合。

寿春是淮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同时也是一座军事要塞,军事设施很齐全。在城北就有一处校场和练兵台,由夯土建造而成。次日秦亮与将士们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