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2 / 2)

。”

周围还有几个旁听的官员,听到蒋济的话、顿时一脸恍然,仿佛掌握了某种不对称的信息和真相,隐约还有些许满足感。

但究竟是怎么回事,谁又能确定?

人到得差不多了,高柔这才转头道:“各位同僚,开始议事罢。”

旁边的年轻官吏也帮忙大声道:“司徒高公请诸位安静,

开始集议。”

众人这才回到各自的席位,渐渐安静了下来,然后向坐在侧首的三公执礼。大臣们手里拿着木牌,面前无案;唯有负责记录的书佐面前有木案,还有宦官站着旁听。

三公九卿是不会先表主张的,否则会影响别人的言论。何桢不久前才从幽州刺史任上、受召回来做尚书,这时他便先说道:“公台明鉴,在下以为、可趁机逼迫吴国主答应条件,放弃帝号,向我朝称臣。”

周围的人顿时一阵交头接耳,如果真能办到,当然不错!大魏皇帝的合法性,除了法理本身,得到周边各族各势力的臣服承认、也是途径之一。

但夏侯玄立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吴国主不可能答应,否则派遣正使前来、岂不更好?”

随即有人附和道:“芍陂之役后,我国与东吴的战事、一直没有真正结束。之后还有吴军攻打相中诸地、我军攻打江陵等后续作战。双方陈兵边境、准备大战之事,更是频发。如今魏军在羡溪大获全胜,不如趁这个机会答应休战,以使荆、扬、徐等州得到休养生息。正始年间以来,两国争战不断,如今我国可以坐实胜利的结果了。”

夏侯玄的主张,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判断、孙权称帝之后不可能再称臣了!众官都各抒己见,反正集议的结果并不是决策,按理只是参考意见。

但若集议结论、能与

决策一致,实行的时候阻力通常会更小。

------------

第五百六十八章 求和本身

朝臣们在集议时,郭太后已在北侧的阁楼中。她没有亲临朝堂,但随后不仅能看到书佐的记录,还能从宦官口中听到描述。

此时她又展开了秦亮的奏书。其中有一句,我国一旦有事,东吴便威胁殿下、陛下,如此情势已一去不复返了。

郭太后想起,之前召见秦亮时提起过,吴军陈兵边境、威胁自己的事。想到这里,她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不禁露出了一丝笑意。

在这种公诸于众的奏书里,没想到秦亮还能写两句、让人会心一笑的内容。

几次陈兵威胁郭太后的孙权,如今却被逼迫得主动求和,郭太后心里自有报復的快意。

但如果打败东吴的人不是秦亮,而是曹爽或司马懿,甚至是王凌,她估计还会感到畏惧!唯独秦亮比那些人都要厉害,却完全没让她害怕。转念一想,若非秦亮坐在那个位置,郭太后此时也不会坐在朝堂内,她大概早就去永宁宫居住了。

就在这时,大长秋的谒者令张欢入内,站在珠帘外面躬身道:“禀皇太后殿下,大将军司马王康到了。”

郭太后放下奏书,说道:“叫他进来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