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汽车站外,苏大强还用自行车推着走街串巷地卖。

天气热,许多人没啥胃口,难得换换口味。有些人买两个当菜就着稀粥喝,味道很不错。

荞麦粉也是每天四处去大小粮站买,没办法,这年头的人都胆小,不敢随便给人批条子大批量地买。

好在家里人多,明艳!明月!明玲!明珠!明兰!一红都安排出去,一人买几斤回来,就够一天做的了。

第二天再安排不同的人去不同的粮站继续买,大家轮流着,买点荞麦粉也还算顺利,生意能运转的开。

严家老夫妻俩已经回来了,严奶奶有时候也来帮忙一起包,严老爷子很顾老爷子两个负责坐一起说话聊天。

苏大强就空余了出来,每天推着自行车出去卖荞麦饺子。

别看是个小小的家庭作坊,还多数沿街叫卖,一个月下来真不少挣,全都五百打底还要往上。

严丽红也没亏着公公婆婆,每个月去除成本,盈利拿出来都是二一添作五,三个人平分。

苏大强和王雪娇觉得这样不妥,他们老夫妻俩只要了盈利的一半,其余的都给了儿媳妇。她有一个家要养,将来孩子大了还得读书上大学,不能手里头没钱。

他们拿点钱,一个是劳动所得,再一个是想帮衬一下女儿。

虽然有女儿供应吃穿,到底这里是京都,啥啥都贵。

有个营生,夫妻俩手里头也宽裕一些。自打生意挣钱,王雪娇连买菜的钱都没跟女儿要了,她能挣,家里张嘴吃饭的都是姓苏的人多,怎么还好意思一直让女儿养着?

她也有自己的一对儿女要养,哪里忍心一直坑她的。

米面油都是女儿给的,不用花钱,就一点买菜的钱,她出还不是应当应分。老苏家十几口人都住在这里呢,家里人不说什么,外人会怎么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