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2 / 3)

!”

文官满头大汗,咳嗽了两声:“除了黄县丞,县衙里包括捕快差役等二十余人,今日也是,也是...”

“也是急病?”县令无语望天,半晌才道:“之前吴总兵战死,守城一事也就落到了本官头上,本以为我在城墙督战,你等在后方处理政务,双方一行,总能让丘城从这些叛匪手下得幸...如今一月有余,援兵未到,你等也要生出二心!莫非是天亡我丘城不成?”

文官呐呐无言,最终只能一拱手告退。

大胡子县令看了他半晌,点了点头:“总算还有你这样愿意坚守的人,本城政务,就交给你了!县衙空虚,你自可提拔一批人起来,本官要的,只是后方稳固!其余诸事,你大可自为之。”

一番话说得文官目瞪口呆,那番想要下城墙后同样抱恙回家的话,却是怎么也说不出来了。

而在战火纷飞的丘城外二十里处,仓山入山的山道口,正和王五有一搭没一搭闲聊的顾怀,却是怎么也没想到,他此行要清查的对象已经战死,而目的地丘城...

也已经变成了这幅模样。

第四十七章 扫荡

越往丘城的方向走,一路上的景色就越让人触目惊心。

这条从苏南通往两浙的官道,在以往还算是繁华,然而如今放眼望去,几乎已经看不见一个活人,路边破落的村落,道旁焚毁的茶铺,还有走上几步就能看见被拆毁的马车,沟里散落的尸骨,都在诉说着这场兵灾之下老百姓的遭遇。

这甚至还不是两浙和苏州的交界地,那里才是两浙叛军和官兵打得最激烈的地方。

刚从仓山出来那会儿,顾怀还有心思和王五说些白烂话,但越往南走,他就越沉默,眼前的景象总能对应上他脑海深处某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仔细想想,最讽刺的莫过于他刚来到这个世界就看见整个江南战火连绵,直到现在他都在苏州定居了,局面居然也没有丝毫缓解。

朝廷在干什么?官员在做什么?龙椅上的那位...在想什么?

然而这些问题是不可能从身边的李易和王五身上得到答案的,顾怀现在想的,不过也是去丘城走一遭,把欠老头子的情还完,就安心回苏州去当他的赘婿,攒点钱远走高飞。

但很显然这个计划并不顺利,仅仅在一天之后就遇见了些波折。

“前面有叛军?”官道旁的树荫下,顾怀皱了皱眉头,又向王五确认了一遍:“你确定?不是说叛军都在卖命啃边上那几座城池?他们跑荒郊野外来做什么?”

去前面探路回来的王五摇摇头:“不清楚,但旗号肯定没错,前些日子还有人上山来拉我们入伙哩,打的就是那样的旗号。”

顾怀和李易对视一眼,同时悚然而惊。

事实上现在人们对于两浙起义的大致看法,都是一致的,大魏立国一百余年,还不至于就被这么点动静折腾得要完,大多数人看来,说白了就是一群活不下去的泥腿子抄起刀改了营生,归根结底还是农民,拿什么跟朝廷的官兵打?

而且这样的起义军往往都有个通病,那就是目光短浅,能在两浙舒舒服服的闹腾,就不会跑到外面来闹事让朝廷炸毛,所以无论两浙打得再怎么热火朝天绵延一年,所有人都觉得再拖段时间这事也就了了。

不就是造反嘛,十年八载的就得闹一次,谁没见过啊。

所以眼下这批起义军和仓山里的土匪接触,就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了。

借道仓山,收纳山贼,要去的地方无非只有一个。

苏州城。

李易摇了摇头:“这帮叛匪的胃口居然这么大?”

“打下苏州,整个江南就握在手里了,烂上几年,朝廷就别想收回去,到时候大魏一分为二,一跃从造反的泥腿子变身成正规军,换你你胃口不大?”顾怀笑了一声,“还好那帮山贼没答应...”

“答应了,怎么没答应?”王五瞪大眼睛,“当时那寨子里的主事人就拍了板,只要他们能打到仓山底下,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