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株芽苗甚为奇特,生有九节,宛若碧玉、熠熠生辉,于一众竹苗中独树一帜。”

“吾见之甚喜,欲携其一同离开,便以山锄挖掘,却伤其根茎,使其瞬间枯萎。

不想竹亡有篆自生,谓约竹君,吾得篆而成君,仍不知其意。”

“随后异象频生,清晨竹芽、正午成林、午后开花、夜半枯萎,待深夜时分竟生出朵朵竹参。

吾不敢眠,以为损害神物,使天地生乱。

不想翌日竹海再荣,其内有翠竹为将、枯竹为兵、青笋为勇、竹花为射。”

“吾意它们为报玉竹之仇而来,因心中有愧胆怯,只求速死,然竹兵沉默无言只是静立。

吾心中恐惧无法压抑,主动出手攻击,却无丝毫回应。”

“随后半月执念入脑,持续砍伐青笋之勇,欲将其激怒、杀吾了罪。

一日正午青笋突有异动,吾正欲领死,却不想翠竹将军以青竹枪将其击飞,群竹活跃、蜂拥而上。”

“那日那时,吾始知竹君之贵,此乃吾之兵将、此为吾之竹国。”

第137章 天地隐秘

竹君篆书的记录看似平常,实则隐藏着不少秘闻。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天地秘境的出现。

按照竹君所述,最开始的秘境并非瞬间出现,而是有一个明显的生成期。

在这个期限内,所谓的秘境妖魔并不强大,甚至弱小的能被山锄伤根而死。

还有一个重要现象便是,秘境先出现,随后秘境妖魔再出现,这个顺序很重要。

从竹君意外闯入秘境,到他彻底放弃希望,准备结庐而居,期间经过了多日搜寻。

还有竹君闯入秘境前,有多久时间无境妖魔存在,也无法估算。

这代表秘境是在一步步演变的,最开始时,或许只是类似洞天福地的好去处。

“难怪竹笙怪敢说,竹君篆书记载秘境成因、天地大灾了。

仅仅这一卷竹简便记录多种隐秘,更别说整部竹君篆书了。”

周元合起手中的竹简,从竹木箱中取出了第二卷,再次细细品读。

“吾成竹君,本想长居竹国、常伴兵将,然寂寞难熬、无法久留。

因有竹将笋兵守护,心中恐惧尽消,时时深入竹海寻路,月余终得归乡。”

“年少无知、尚不知藏,吾返乡后,与父母讲述竹国胜景。

吾父不信,以为吾被恶鬼迷心,遂邀同族叔伯、与巫众议。”

“翌日,族中叔伯尽出,皆佩傩面,执竹戈举木盾。

巫觋为方相,负熊皮、带四目面,上着玄衣,下着朱裳,率众叔伯成大傩仪。”

“巫觋命我引路,众叔伯随行至竹海深处。

遂聚扮方相及十二兽貌,大张声势、击鼓驱疫除鬼。”

“吾不畏众,仍指竹尽水穷处曰,竹国之门便在此处。

巫觋大怒,言恶鬼顽固、不肯远离,起傩仪巫舞,以竹戈木盾击我,疼痛难忍随改口,恶鬼已除、我复回我。”

“然少年心性,求胜心切,吾趁众叔伯不备,复入竹国。

静待片刻后再返,怒曰吾乃一国之君,有国在此、兵将无计,安敢欺我。”

“众叔伯大惊,皆言见我无踪,亦追随而去,未入竹国。

吾正欲辩解,巫觋突击鼓起舞,言邀诸神为证,命我再述竹国故事。”

“吾心中自得,遂将竹国见闻一一详说,以证吾不欺守诚。

巫觋思虑良久,言我为天之竹君,历劫临凡,今寻得故国、方得君位。

然尚年少、未觉前尘,需好生修习,待德配其位,方可神异滋生、再归神位。”

竹君的故事比周元想象的还要有趣,那时的先民虽然不了解秘境现象,但也能给出一些解释。

并且这些解释还能关联德行,算是不错的约束手段了。

但至今为止,竹君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