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提督掬丹忱小民感戴 翰林崇老例后辈含糊(4 / 5)

大清三杰 侠义小说 7521 字 1个月前

,给与朱金田中丞。文道希学士,因为朱金田中丞虽是他的同衙门前辈,但是素未谋面,不便贸然写信,不肯答应。文缉熙大令,便自己私下写了一封,到省时候,呈了出来。朱金田拆信一看,便问文缉熙大令道:“你与文道希学士,不是一家么?”文缉熙大令忙答称道:“确是家叔,不敢冒称。”朱金田中丞听说,立即含怒的说道:“兄弟虽与令叔未曾谋面,但是既在同一衙门过的,写信嘱托子侄之事,也没什么关系。不过令叔既为翰林写信给我,不会不遵院例用那仙鹤笺之理。以此看来,此信必是假冒。我若不瞧你是一个进士出身,十年寒窗之苦,我就参你。”

朱金田中丞说完这话,便把那信退还文缉熙大令。文缉熙大令,当下碰了那个大钉子,只好忙又回到北京,去见乃叔父道希学士,老实说出冒写八行,以致闹得弄巧成拙之事。文道希学士,生怕乃侄参了功名,只得当面训饬一番。即用仙鹤笺恭恭敬敬的再写一封,说是前信确是后辈所出。只因匆忙之间,忘用仙鹤笺纸,尚求老先生宽恕后辈的冒昧。请将舍侄文某,以子侄看视为祷云云。文缉熙大令持了那封真信,再去谒见朱金田中丞,朱金田中丞方始高兴。不但不怪文道希学士的疏忽,且有回信给文道希学士,说是前信疏忽,不必再提。现拟将令侄补东流县缺,不负所嘱。以此而论。文缉熙大令,已中进士,不过没有点翰,对于用那仙鹤笺之例,还未知道,何况其他。后来文道希学士,出京之日,有一首望九华山文后子缉熙的诗,不才记得是:苍颜奇服郁秋烟,广座吾知孟万年;江水滔滔映岩邑,此流惟许阿威贤。

不才做到此处,因为提到郭嵩焘用后辈之礼,去见曾国蕃,忽然想到两桩故事,写了出来,虽于本书无关,但觉很是有趣,读者勿责为幸。

现在再说当时的曾国藩,请那郭嵩焘编修坐下之后,第一句就问道:“筠仙,我曾给你四封信,打听京情,怎么忽有赞襄王大臣的名义发现?我虽仰蒙两朝的皇上,破格录用,直到今职。但是这等皇室的大事,非是外臣可以置喙的,因而未悉内容。”

郭嵩焘听说,忙恭而敬之答道:“老先生发给后辈的信统统收到。只因大行皇帝。忽在热河宾天,怡亲王和端华、肃顺两位军机大臣,想学汉朝时代以那鉤弋夫人的故事,对待东西两宫,幸亏东西两宫,很是机警,现已安然的由热河抵京,且将怡亲王、端华、肃顺等正法矣。”

曾国藩不待郭嵩焘说完,不觉失惊道:“京里闹了如此大事,我们外臣怎么一点未知。真说不过去。”

郭嵩焘道:“此事本极秘密。现在事已平服,不久即有上谕明白晓示的了。”

曾国藩又微喟了一口气道:“大行皇上,曾经有过上谕,命我率兵勤王。当时我因无兵可分,只好负了大行皇上。”郭嵩焘本来未知曾国藩从前吞服上谕之事。他忙答道:“老先生的学问见识,本来不比常人。意诚家兄,常在写信上提及的。”

曾国藩忙谦虚道:“这是贤昆仲的谬赞,老朽那敢克当。现在令兄的贵恙,想来早已痊可了吧。我因军务倥偬,实在没有工夫写信候他。”

郭嵩焘欠身答道:“家兄之病虽未复元,现在仍到抚幕办事。家兄上次来信,还提及老先生那时的铜官一役,奈他回籍养病,以致抚帅那儿,没人主持军事,否则老先生当时还不至于那般受惊呢。”

曾国藩蹙额的答道:“筠仙不必说起,那时我真想尽节的。后被大家劝下。即以此事而论,大行皇上的天恩高厚,使我曾某真正无从仰报于万一也。现在发逆尚未荡平,京中险出大祸,幸亏大行皇帝的在天之灵,两宫能够如此机警,皇室危而复安,更使我等外臣置身无地的了。”

郭嵩焘听到此地,忽然想着一事,忙向曾国藩道喜道:“老先生快快不必这般说法。老先生的恩眷甚隆,后辈出京时候,曾经听见某小军机说起,两宫正在计议,想授老先生为南京、江苏、安徽、江西四省的经略大臣呢。”

曾国藩听说,吓得站了起来,摇着头道:“老朽怎能当此重任。”曾国藩刚刚说一句,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