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八 异僧十二(4 / 6)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9815 字 1个月前

,以故资用独饶于群僧。陀萨亦转均于里中穷饿者焉,里人益怜其心。开成五年夏六月,陀萨召里中民告曰:“我今夕死矣,汝为吾塔瘗其尸。”果端坐而卒。于是里中之人,建塔于岐阳之西冈上,漆其尸而瘗焉。后月余,或视其首,发仅寸余,弟子即剃去。已而又生,里人大异,遂扃其户,竟不开焉。(出《宣室志》)

有个叫佛陀萨的僧人,他的名籍编在岐阳法门寺。他自己说是姓佛,陀萨是他的名字。他常常一个人在岐阳的乡村行乞,穿的是道教徒常穿的黄衣服,手里拿着佛僧离不了的锡杖。年纪虽然老了,然而相貌就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样。他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说话,或者辱骂其他僧人。僧人对他又气又恨。他的吃喝穿戴都是跟乡里人乞讨来的。乡里人可怜他愚呆,格外多给他衣食,所以他的费用比其他僧人都富裕。佛陀萨也把自己宽裕的东西匀给乡里的穷苦人,乡里人于是更喜爱他的善良心肠。开成五年夏季六月,陀萨召集起乡里人,告诉他们说:“我今晚上就要死了,你们要为我建一座塔,把我的尸体葬在里面。”到了晚上,他果然端坐着死去了。乡里人于是在岐阳的西山岗建起佛塔,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里面。一个多月之后,有人看到他的头发长出一寸多长,弟子们便去剃掉了。剃完之后又长了出来,乡里人大为惊异,便把塔门锁住了,再也打不开。

兴元上座

兴元县西墅有兰若,上座僧常饮酒食肉,群辈皆效焉。一旦多作大饼,招群徒众,入尸陁林。以饼裹腐尸肉而食,数啖不已。众僧掩鼻而走。上座曰:“汝等能食此肉,方可食诸肉。”自此缁徒因成精进也。(出《云溪友议》)

兴元县西郊有座寺庙,上座僧人常常喝酒吃肉,下面的许多僧人都跟着效仿。有一天早上寺庙里做了许多大饼,上座僧人招呼着一群门徒,走进了专门停放尸体的山林。他用大饼包着腐尸的肉吃,一块一块地吃起来没完。僧人们一个个捂起鼻子就跑。上座僧却说:“你们只有能吃此肉,才能吃其他的肉。”从此以后,佛教徒因为能吃此物更修行精深了。赵 蕃

唐国子祭酒赵蕃,大和七年为南宫郎。忽一日,有僧乞食于门且谓,其家僮曰:“吾愿见赵公。可乎?”家僮告蕃,蕃即命延入与坐。僧乃曰:“君将有忧,然亦可禳去。”蕃即拜而祈之。僧曰:“遗我裁刀一千五百、庶可脱君之祸。不然,未旬日,当为东南一郡耳。”蕃许之,约来日就送焉,且访其名暨所居。僧曰:“吾居青龙寺,法安其名也。”言已遂去。明日,蕃即办送之。使者至寺,以物色访群僧,僧皆不类。且询法安师所止,周遍院宇,无影响踪迹。后数日,蕃出为袁州刺史。(出《宣室志》)

唐朝国子祭酒赵蕃,文宗大和七年时任南宫郎。一天,忽然有个僧人到他门前讨饭,并且对僮仆说:“我要见见你家赵公。可以吗?”僮仆报告了赵蕃,赵蕃就让把僧人领进屋,又让他坐下。僧人说:“你要面临忧患,但这忧患也是可以消除的。”赵蕃急忙施礼祈求消除之法,僧人说:“送给我一千五百把剪刀,说不上就能解除你的祸患。不然,你要离开朝廷而去东南一个郡任职。”赵蕃答应了他,约定明天把剪刀送去,并且询问僧人的名字与住所,僧人说:“我住在青龙寺,法安是我的名字。”说完他就走了。第二天,赵蕃就备齐了剪刀派人给送去。使者到了青龙寺时,根据相貌在僧人群里查找法安,僧人们一个个都不像。他便询问法安师父在什么地方。全寺庙都找遍了,也没见到法安的音讯和踪迹。过了几天,赵蕃离开京城出任袁州刺史。

怀 浚

秭归郡草圣僧怀浚者,不知何处人。唐乾宁初到彼,知来藏往,皆有神验。爱草书,或经、或释、或老,至于歌诗鄙琐之言,靡不集其笔端。与之语,即阿唯而已,里人以神圣待之。刺史于公以其惑众,系而诘之。乃以诗代通状曰:“家在闽川西复西,其中岁岁有莺啼。如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又诘之,复有诗曰:“家住闽川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郡牧异而释之。详其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