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四十 征应六(邦国咎征)(3 / 4)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6360 字 1个月前

的勾连着,使人难以认识。张励就用钳锤用力敲打拆开石柜。等石柜打开以后,里面有一个铜锅,可以盛下十斗的东西,锅口用盘盖着,又用铅锡将它紧锢保护,还用紫印九颗来回地在上面印着。但印文和前面的笔体不一样,全象石篆字,人没有能解释的。张励拆掉了铜盘,那锅口用红色的丝织品覆盖了三层。张励刚揭开,忽然有一只大猴从里面跳出来。人们都惊讶害怕,没有敢靠近的。过了很长时间,大猴跳越着不知到哪里去了。张励就看那锅里,便有石头上刻的字说:“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在这里囚禁神猴,有发现的,发现后十二年,胡兵就要大肆扰乱,天下烟尘四起,而发现的人不久也就要灭族。”祯明就是陈后主叔宝的年号。张励在天宝二年十月发现了神猴,到了十四年的冬天,安禄山起兵叛乱。从这时以后一年张励家也就都死了。

僧普满

唐大历中,泽潞有僧,号普满,随意所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莫喻其旨。以言事往往有验,故时人待之为万回。建中初,于潞州佛舍中题诗数篇而亡。所记者云:“此水连泾水。”双珠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诗后,人莫能知。及贼泚称兵,众方解悟。此水者泚字,泾水者,自泾州兵乱也。双珠者,泚与滔也,青牛者,兴元二年乙丑岁,乙者木也,丑者牛也。明年改元贞元,岁在丙寅。丙者火也,寅者虎也。至是贼已平,故云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出《广德神异录》)

唐朝大历年间,泽潞有个和尚,号叫普满。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任何拘束,看上去不象和尚的样子。有时歌唱,有时大笑,没有能明白他的用意的人。他所说的事情,常常都能得到验证。因此当时的人待他为万回。(意为多转轮回)建中初年,他在潞州佛舍里题诗有好几篇而后就死了。所记下的诗说:“此水连泾水,双珠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诗后,人都没有知道的。等到贼泚采取军事行动,大家才理解醒悟诗的意思。此水就是“泚”字,泾水是指从泾州兵乱,双珠是泚和滔,青牛是指兴元二年是乙丑年,乙是木的意思,丑是牛的意思,第二天改元贞元年,那年属丙寅年,而丙是火的意思,寅是虎的意思。到这时逆贼已被平定,所以说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

秦城芭蕉

天水之地,迩于边陲,土寒,不产芭蕉。戎师使人于兴元求之,植二本于亭台间。每至入冬,即连土掘取之,埋藏于地窟。候春暖,即再植之。庚午辛未之间,有童谣曰:“花开来裹,花谢束裹。”而又节气变而不寒,冬即和煦。夏即暑毒,甚于南中,芭蕉于是花开。秦人不识,远近士女来看者,填咽衢路。寻则蜀人犯我封疆,自尔年年一来,不失芭蕉开谢之候。乙亥岁,歧陇援师不至,自陇之西,竟为蜀人所有。暑湿之候,一如巴邛者。盖剑外节气,先布于秦城。童谣之言,不可不察。(出《玉堂闲话》)

天水这个地方,离边陲很近,这里土凉,不出产芭蕉。戎师让人从兴元弄来了二棵种到了亭台中间。每年到了入冬的时候,就把它连土挖出来,埋藏在地窟里,等到春暖花开时再把它栽上。庚午辛未之年,有童谣说:“花开来裹,花谢来裹。”而节气变的不寒冷了,冬天和煦,夏天酷热,夏天比南方的中午还热,这时芭蕉就开花了。秦人都不认识,远近的男女前来观赏的人很多,主要的街道都站满了人。不久蜀国人侵犯我们疆界,从那时开始,年年都要来一次,都不错过芭蕉开花和花谢的时候。乙亥年,岐陇的援救的军队还没到,从陇的西面开始,竟然被蜀人所占领。夏天湿热的时候和巴邛一样。这大概是剑外节气先散布到秦城。童谣的话,不可以不考察。

睿陵僧

睿陵之侧,有贫僧居之。草衣芒履,不接人事。尝燔木取灰贮之,亦有施其资镪者,得即藏于灰中,无所使用。出入必挽一拖车,谓人曰:“此是驷马车,汝知之乎?他日,必有龙舆凤辇,萃于此地。”居人罔测其由。及汉高祖皇帝,因山于此,陵寝陶器,所用须灰。僧贮灰甚多,至于毕功,资用不阙。又于灰积中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