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杂文榜后云:他日登庸,心无不锐。通宵绝笔,恨即有余。所放杂文过者,常不过百人。鲍祭酒防为礼部,帖经落人亦甚。时谓之“常杂鲍帖”。(出《传载故实》)
常兖在礼部任官,批阅杂文试卷后说,想在文章上超越他人,绝对要锐意向前。登庸意为拜相这里系借用)虽然点灯耗油,写出文章又感到不满足。他阅卷能通过的,常常不超过一百人。做过祭酒(国子监长官)的鲍防后来也任礼部官,在帖经上要求非常严格。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常杂、鲍帖。意思是说,常兖对于杂文的要求,鲍防对于帖的要求,极严格。
放 榜
贞观初。放榜日,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进士榜头,竖粘黄纸四张,以氈笔淡墨,衮转书曰“礼部贡院”四字。或曰,文皇顷以飞帛书之。又云,象阴注阳受之状。进士旧例,于都省御考试,南院放榜。(南院乃礼部主事受领文书于此。凡版样及诸色条流,多于此例之。明抄本“例”作“列”。)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辩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之。元和六年,为监生郭东里决破棘篱,(篱在壖垣之下。南院正门外亦有之。)坼裂文榜,因之后来多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出《摭言》)
贞观初年,放榜的日子,唐太宗暗中到端门去。看到进士们从榜下接连不断地走出来,非常高兴。对随行人员说,天下的人才,都被我吸引来了。进士榜,要粘四张黄纸。其字淡墨书写。考试的地方,用大毛笔,书写礼部贡院四个字。有人说是唐太宗的亲笔。又说如鬼神的字样。考进士的惯例,要经过礼部的考试和皇帝个别的面试,在南院放榜。贴榜的地方是南院的东墙。是特筑的墙,高一丈多,上面有檐,四周是空地。天尚未明,即从北院捧着榜,到南院去贴。元和六年被国子监的学子们从东面踏破了棘篱墙,把贴榜文的墙也给拥倒了。所以,后来先由礼部贴一个副榜,晚一点再张贴正式的榜文。又
郑薰知举,放榜日,唯舍人毕諴到宅谢恩。至萧倣放榜日,并无朱紫及门。时论诮之。(出《卢氏杂说》)
郑薰做主考,放榜的那天,舍人(官名)毕諴登门道谢。肖倣做主考,放榜那天,没有什么穿官服的人到他家里去。当时的人笑话郑薰。
五老榜
天复元年,杜德祥榜,放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及第。时上新平内难,闻放新进士,喜甚。诏选中有孤贫屈人,宜令以名闻,特敕授官。故德祥以松等塞诏,各授校正。制略曰:念尔登科之际,当予反正之年。宜降异恩,各膺龙命。松、舒州人。学贾司仓为诗,此外无他能,时号松启事为送羊脚状。希羽,歙州人,词艺优博。松、希羽、甲子皆七十余。象,京兆人;崇、希颜,闽人。皆以诗卷及第,亦俱年逾耳顺矣。时谓五老榜。(出《摭言》)
天复元年,杜德祥主持科选的事。选中了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当时皇帝刚刚平定内乱,听说开科取士,非常高兴。下诏从进士中挑孤老贫穷的人报告他,由他亲自任官。所以杜德祥就拿这五个人来敷衍,都授了校正的官。书授官理由说,我感念你们中选之际,正是我拨乱反正之年,应给予你们格外的恩惠和殊荣。曹松是舒州人,读贾谊、司马相如的文章,拿来应付,做几首诗,并没什么真才实学。当时传言曹松说事答话的样子象捧献羊腿似的。王希羽是歙州人,诗词、琴棋有较高的造诣。曹松、王希羽都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刘象是京都人,柯崇、郑希颜是福建人,都是以诗考取的,也都六十多岁。所以称这一榜为五老榜。
谢 恩
放榜后,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门人(按唐摭言三门人作入门。)并叙立于阶下,北上东向。主司列席褥,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拜讫,状元出行致词,又退著行,各拜,主司答拜。拜讫,主司云:请诸郎君叙中外,状元已下,各各齿叙,便谢恩。余人如状元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