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四 乐二(3 / 12)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19501 字 1个月前

的文彩灿若云霞。它散发出来的香气扑人脸面,可弥漫月余不散。这方响的作工精妙非凡,因为它不是中国制造的。于是让阿翘当场演奏一阙《凉州曲》,声音清越,听的人无不神色凄凉。文宗赞叹地说:“真是天上仙乐啊!”于是挑选宫女中能歌舞的人让沈阿翘收为弟子,跟她学习歌舞。

懿 宗

懿宗一日召乐工,上方奏乐为《道调弄》,上遂拍之。故乐工依其节,奏曲子,名《道调子》。十宅诸王,多解音声。倡优杂戏皆有之,以备上幸其院,迎驾作乐。禁中呼为“音声郎君”。(出《卢氏杂说》)

唐懿宗一次召见乐工。乐工方始为懿宗演奏《道调弄》,于是懿宗用手打着拍子,因此乐工就随着懿宗拍节演奏曲子,命名曲子为《道调子》。十家护卫都通晓声律。宫中的倡优杂戏人等都备好,以备皇帝亲临他们这里时演奏。为此,皇宫里的人,私下都叫懿宗“音声郎君”。

王令言

隋炀帝幸江都时,乐工王令言子自内归。令言问其子:“今日所进曲子何?”曰:“安公子。”令言命其子奏之,曰:“汝不须随驾去,此曲子无宫声,上必不回。”果如其言。(出《卢氏杂说》)

隋炀帝巡游江都时,乐工王令言的儿子自宫内回家来。王令言问他的儿子:“今日进献给皇上的是什么曲子!”儿子说:“是《安公子》。”王令言让他儿子演奏一遍,听完后,说:“你不要随驾去江都了。这支曲子没有宫声,皇上一定不会回来了。”后来真如王令言说的那样,隋炀帝在江都被刺杀身死。

宁王献

西凉州俗好音乐,制新曲曰《凉州》。开元中,列上献之,上召诸王于便殿同观焉。曲终,(终原作江,据明抄本改)诸王拜贺,蹈舞称善,独宁王不拜。上顾问之,宁王进曰:“此曲虽佳。臣有所闻焉。夫音也,始之于宫,散之于商,成之于角徵羽,莫不根蒂而袭于宫商也。斯曲也,宫离而少,徵商乱而加暴。臣闻宫君也,商臣也。宫不胜则君势卑,商有余则臣事僭。卑则逼下,僭则犯上。发于忽微,形于音声;播之于咏歌,见之于人事。臣恐一日有播越之祸,悖逼之患,莫不兆于斯曲也。”上闻之默然。及安史乱作,华夏鼎沸,所以见宁王审音之妙也。(出《开天传信记》)

西凉州素有喜好音乐的风俗,制作新曲叫《凉州》,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郭知远将这支曲子进献给玄宗皇帝。玄宗召集诸王在便殿一同观赏。曲终,诸王齐声祝贺,手舞足蹈,唯有宁王不祝贺。玄宗问他,宁王回答说:“这支曲子听起来是很美的,但是臣听人说,一支乐曲从宫音开始,在商音结束,中间由角、徵、羽诸音组成,没有不头、尾都相因宫、商的。这支乐曲,开头离开宫调而且中间也很少用宫,徵、商用的乱而且加强。臣闻宫是君,商是臣,宫不强盛则势力小,商有余则臣有僭越的欲望。势力小必然被下所逼,有僭越之欲必然犯上。事情引发在微细之端,而现形在音声之表;传播在咏歌,而见之在人事。臣恐有一天国人上下有走死逃亡之厄,乱臣有作乱逼上之犯,都预兆在这支曲子上啊。”玄宗皇帝听了默然无语。待到安史之乱发生后,举国上下一片混乱,才证实了宁王审音度势的绝妙啊!

王仁裕

后唐清泰之初,王仁裕从事梁苑,时范公延光师之。春正月,郊野尚寒,引诸幕寮,饯朝客于折柳亭。乐则于羽,而响铁独有宫声,泊将掺执,竟不谐和。王独讶之,私谓戎判李大夫式、管记唐员外献曰:“今日必有诪张之事,盖乐音不和。今诸音举羽,而独扣金有宫声。且羽为水,宫为土,水土相克,得无忧乎?”于时筵散,朝客西归。范公引宾客,绁鹰火,猎于王婆店北。为奔马所坠,不救于荒陂。自辰巳至午后,绝而复苏。乐音先知,良可至矣。(出《玉堂闲话》)

后唐清泰初年,王仁裕在梁苑任从事。当时是范延光镇守在此。这年春正月,郊野还很寒冷。范延光率领诸位幕僚在郊外折柳亭为朝廷派来的使臣饯行,席间奏乐为乐。乐曲用的是羽调,而铙钹单独击出宫声,自相干扰,竟不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