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最佳的上品。贫僧有一真迹,很不寻常啊。”萧翼故作不知地问:“什么帖?”辨才和尚回答说:“《兰亭序》。”萧翼笑着说:“几经离乱,《兰亭序》真迹怎么还能够存在呢?必是拓本伪造的吧。”辨才和尚说:“智永禅师在世时非常珍惜地收藏它,临死前亲自托付给我。交与接都有头绪,怎么会出现差错呢?待明天来时,我拿给你看。第二天,萧翼来到永欣寺后,辨才大师从屋梁上的暗穴内将《兰亭序》书帖取出来,给他看。萧翼看罢,故意挑出指点所谓的“毛病”说:“果然是拓书伪品啊!”二人纷争不定,各说各理,各持己见。辨才大师自从将《兰亭序》拿给萧翼看后,便不再将它放回梁上暗穴中。而是将《兰亭序》和萧翼拿来的二王字帖,一块儿放在书案上。这时的辨才大师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每天还临窗将这些字帖或临摹或把玩,不下数遍,可见他老而好学啊!萧翼也因来寺院的次数多了,辨才的童仆和徒弟们等也不把他当外人看。后来有一天,辨才大师进城里去为汜桥南严迁作家斋法事。萧翼看机会到了,走近辨才大师的禅房前,对童仆说:“我昨天将一块手帕遗落在大师床上”。童仆即开门让他进去。萧翼于是从书案上取走《兰亭序》和他拿来的二王杂帖,走出寺院后直接去永安驿馆。告诉陵诉驿长说:“我是朝廷的御史,奉皇上敕命来到这里,现在皇帝亲手书写的敕令在此。你立即告诉都督府善行得知,让他立即骑马来拜见本御史。”说完,将太宗手书敕令拿出给驿长看,并将具体事由也告诉了他。都督府善行得知这一事情后,立即派人召告辨才大师来见御史。都督府的官差到永欣寺去召见辨才大师时,大师尚在城里严家做家斋法事未有回来。官差一直追至严家。辨才大师见官差追到严家来召见他,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又听说御史专门要见他,更不知为了什么。待他匆忙返来赶到驿馆去拜见御史,见这位御史乃是这些天跟他在一起盘桓的萧翼,越发不明白了,如坠云雾中。待萧翼报说他是特奉敕命来江南取《兰亭序》的,现在《兰亭序》已经拿到手,特地召唤他来告别时,辨才大师听到这里昏厥倒地,许久才苏醒过来。萧翼辞别驿馆,返回京都,上奏太宗。太宗皇帝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因为房玄龄荐人得力,赏赐锦彩千段。萧翼智取《兰亭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给他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宅院与庄园各一座。唐太宗初时还生气辨才大师将《兰亭序》秘藏起来不奉献给他这位当朝天子,稍稍平息一会后又考虑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过了几个月,太宗皇帝又赐给辨才大师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不敢将它们归为己有。将这此赐物兑换成钱,用这些钱造了一座三层宝塔。塔造得特别精丽,直到现在还在。他本人因为受刺激身患重病,不能吃硬饭,只能喝粥,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得到《兰亭序》后,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皇帝身体不适,病卧在玉华宫含风殿。临去世前,对太子李治说:“我想向你要一件东西,你诚心尽孝怎么能违背我的心愿呢,你的意思怎么样?”太子李治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俯身伸耳听太宗皇帝的要求。太宗皇帝说:“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是《兰亭序》啊,你能让我将它带去吗!”太宗皇帝去世。太子李治继位为高宗,遵从太宗死前遗愿,将《兰亭序》真本随葬在太宗皇帝的墓中。到今天,赵模等人拓的《兰亭序》一本尚值钱数万啊!又
一说:王羲之曾书过《兰亭会序》,隋末,广州一位好事的僧人得到了它。这个僧人有三样宝物,非常珍惜的收藏着。一是王羲之手书《兰亭会序》,二是铜制神龟,三是铁制如意。唐太宗非常爱好书法,听到那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就设法弄到手里。王羲之别的书法真迹,太宗皇帝都得到了。唯独这份《兰亭会序》,听说在广州这个好事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