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丞生时不能精进,今恒为我司扫除之役。孟妻精进,居处甚乐。”举手指西南一房曰:“孟妻在此也。”孟妻开窗,见长和,厚相慰问,遍访其家中大小安否。曰:“石君还时,可更见过,当因附书也。”俄见孟丞执帚提箕,自阁西来,亦问家消息。阁上人曰:“闻鱼龙超精(“精”原作“积”,据明抄本改)进,为信耳。何所修行?”长和曰:“不食鱼肉,酒不经口。恒转尊经,救诸疾痛。”阁上人曰:“所传不妄也。”语久之,阁上人问都篅主者,审案石君录,勿谬滥也。主者按箓。余三十年。阁上人曰:“君欲归不?”长和对:“愿归。”乃敕主者,以车骑两吏送之。长和拜辞,上车而归。前所行道,更有传馆吏民饮食储峙之具。倏忽至家,恶其尸,不欲附之,于尸头立。见其亡妹于后推之,踣尸面上,因得苏。法道人山,时未出家,闻长和所说,遂定入道之志。法山者,咸和时人也。(出《冥祥记》)
赵国高邑人石长和,十九岁时生病一个月后死去。他家很穷,还没有殡葬他,过了四天突然复活了。他说刚死以后,不知不觉的往东南走,看见前面离他五十步远的地方,有两个人在修路。长和走得时快时慢,那两个人也随着他走路的速度时缓时急的修路,但始终保持着和长和相距五十步的距离。而道路的两旁长满了象老鹰爪子一样的荆棘,只见很多人在荆棘里跋涉,遍体鳞伤,地上都是血。这些人看见长和走在平坦的路上,都感叹的说,“看人家因为是信佛的人才能走在那么好的路上啊!”长和再向前走,看见一片民屋和好几千间楼房,楼房很高。楼上临窗坐着一个很高大魁伟的人,身穿有四条衣缝的黑袍子。长和拜见了他,楼上的人说,“石君来啦,我们已分别两千多年了!”长和听了这话,好像记起真和那人相识并在两千年前分别过似的。他相识的人中已经死去多年的孟丞夫妻,孟丞生前曾在冯翊作过州牧。楼上的人这时问长和认不认识孟丞,长和说认识。楼上人说,“孟丞在人世间不能积德行善,所以死后在我这里当清扫杂役。孟丞的妻子生前积德行善,所以她现在住在福地十分快乐。”说着用手指指西南一间房子说孟丞的妻子就住在那里。这时孟妻打开了窗子,看见了长和,就十分热情地问候长和,并十分详细打听家里的老老少少是否平安,并说,“石君如果能回人间去,请再来和我见一见,我想托您给我家捎封信。”不一会儿,长和又看见孟丞拿着扫帚提着簸箕从楼的西边走来,也向长和打听家里的情况。这时楼上的人说,“我听说鱼龙超修行得很好,是真的吗?他是怎样修行的呢?”长和回答说,“他不吃鱼肉荤腥,不喝酒,持之以恒的在寺庙里诵经,平日常救危扶困解人疾苦。”楼上人说,“看来对他的传说是真实的了。”又谈了很久,楼上人向旁边一个管人间寿数的人说,“你查一查石长和的寿数,千万别弄错了。”那人查完后回答说,“石长和还有阳寿三十年。”楼上人问长和,“你想回人间吗?”长和回答说,“想回”。楼上人就指示管事的派人找两个官员送长和还阳。长和拜谢辞别后上车往回走,见来时的路上增加了一些供过往官员和行人住宿和饮食的房舍器具。不大一会儿,长和就回到了人间自己的家里。看见自己的尸体后心里十分厌恶,不想再让魂去附自己的肉身。这时长和已死的妹妹在他身后猛地一推,长和跌倒在自己尸体上,才得以还魂复活。当时,法山还没有出家,听了长和讲述阴间的事和积德修行的道理,才下决心出家学佛。法山道人是咸和年间的人。
古元之
后魏尚书令古弼族子元之,少养于弼,因饮酒而卒。弼怜之特甚,三日殓毕。追思,欲与再别,因命启棺,开已却生矣。元之云,当昏醉,忽然如梦,有人沃冷水于体,仰视,乃见一神人。(“神人”二字原缺,据明抄本改。)衣冠绛裳蜺帔,仪貌甚俊。顾元之曰:“吾乃古说也,是汝远祖。适欲至和神国中,无人担囊侍从,因来取汝。”即令负一大囊,可重一钧。又与一竹杖,长丈二余,令元之乘骑随后,飞举甚速,常在半天。西南行,不知里数,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