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 冢墓二(6 / 8)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13837 字 2个月前

黄。剖其腹(明抄本“汩”作“滑”,“于”、“而”俱作“如”,“腹”作“棺”),依稀骸骨。因徵近代,无以土为周身之器者。载记云,夏后氏堲周,盖其时也。(出《唐阙史》)

寿安的南面有座土峰非常险峻,乾宁初年,因天下大雨被冲塌。有一面土壁的中间衔着一个土棺。土棺的下边有一根木头,横在那里。木头见风后变成了尘土。而土棺的形状,还很坚固。邑官让用水浇它,泥块很快变成水粉,滑腻腻的呈蜡黄色。剖开中间,好象是骸骨。考察近代人的风俗,没有用土做棺材的。史书上记载:夏后氏烧土为砖做棺,大约这就是那时的墓葬。

李思恭

乾宁三年丙辰,蜀州刺史节度参谋李思恭埋弟于成都锦浦里北门内西回第一宅,西与李冰祠邻。距宅之北,地形渐高,冈走西南,与祠相接。于其堂北,凿地五六尺,得大冢,砖甓甚固。于砖外得金钱数十枚,各重十七八铢,径寸七八分,圆而无孔。去缘二分,有隐起规,规内两面,各有书二十一字。其缘甚薄,有刃焉。督役者驰其二以白思恭,命使者入青城云溪山居以示道士杜光庭,云:“此钱得有石余。”思恭命并金钱复瘗之,但不知谁氏之墓也。其地北百步所,有石笋,知石笋即此墓之阙矣。自此甚灵,人不敢犯。其后蜀主改置祠堂享之。(出《广异记》,明抄本作出《录异记》)

唐朝乾宁三年丙辰,蜀州刺史节度参谋李思恭把弟弟埋在成都锦浦里北门内西回第一宅,西面与李冰祠相邻。宅的北面地势渐渐高起来,高冈的走向是西南向,同李冰祠相连接。在宅堂的北面,挖地五六尺深,见到一个大墓。墓的砖壁非常坚固,在砖壁外得到数十枚金钱,每个重十七八铢,直径一寸七八分长,圆形中间没有眼。离边缘二分,有凹槽,槽内两面各有二十一个字。金钱的边缘非常薄,有刃。监工的急忙骑马送二个钱给李思恭报信。李思恭派人进青城云溪山居把两枚钱送给道士杜光庭看。杜光庭说:“这种钱大概要有一石多。”李思恭下命令把金钱放回墓中重新埋上,但是不知是谁的坟墓。墓地北面一百步左右,有石笋,石笋就是这个墓的墓门。从那以后,那里非常灵验,人们不敢侵犯。后来蜀主把那里改作祠堂用于祭祀。

武 瑜

安州城东二十余里,有大墓。群贼发之,数日乃开。得金钗百余枚,合重百斤。有石座,杂宝古腰带陈列甚多。取其一带,随手有水涌,俄顷满墓。所开之处,寻自闭塞。盗以二钗(“钗”字原“阙”,据黄本补),子献刺史武瑜。夜梦一人古服,侍从极多,来谒云:“南蛮武相公也,为群盗坏我居处,以君宗姓,愿为修之。盗当发狂,勿加擒捕。”即命修之,群盗三十余人,同时发狂,相次皆卒。(出《录异记》)

安州城东二十多里处有座大墓。群贼去盗墓,好多天才挖开。盗得一百多枚金钗,合起来有一百斤重,墓中石座上面陈列许多宝物腰带。盗贼拿起其中的一条,随手涌出许多水,不一会,墓室里面水就满了,挖掘开的地方也自己封闭了。盗贼把两个金钗献给刺史武瑜,武瑜夜晚做梦,梦见一个穿古代衣服的人,带着众多侍从来见他说:“我是南蛮武相公,群盗破坏了我的住处。因为你是我的同宗,所以我让你替我修好。盗贼都会发狂,不必缉捕他们了。”武瑜就让人去修大墓,那群盗贼三十多人,同时发狂,相继都死了。

曹王墓

永平乙亥岁,有说开封人发曹王皋墓,取其石人羊马砖石之属。见其棺宛然,而随手灰灭,无复形骨,但有金器数事。棺前有铸银盆,广三尺,满盆贮水。中坐玉婴儿,高三尺,水无减耗。则泓师所云。墓中贮玉,则草木温润;贮金多,则草木焦枯。曹王自贞元之后,历二百岁矣,盆水不减,玉之润也。(出《录异记》)

前蜀永平乙亥年间,传说开封人发掘曹王皋的坟墓,取走那里的石人,石羊、石马、砖石之类的东西。看见棺椁仍完好,可是用手一碰就像灰尘似的飞散,一点尸骨也没有了,只有金器几件。棺椁前面有一个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