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九 水(井附)(4 / 9)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15748 字 1个月前

漏、土漏、鸡漏、猪漏。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居人知之,不过三日之中俱尽。在今兖州泗水县治东七十里。(原缺出处,明抄本作出《七闽记》)

漏泽,据郦道元的《水经注》上说,姚墟东面有漏泽,方圆十五里,绿水深广清澈。一共有三个大泽,弯曲的边缘有座土山,当地称它为妫亭。旁边有三个石洞,三尺宽,不管通与不通的,水都自然充满又自然漏掉。石洞在几个晚上,便将泽中水全部漏干。在左右居住的人,知道它要漏的时候,预先用东西堵住洞口,捉到的鱼鳖和别的水生物,用车都装不下。今现在按照这些漏穴的样子,可以把它们区别开来,人们分别叫它们车箱漏、鼓漏、土漏、鸡漏、猪漏。泽中春夏积水,秋冬漏尽,居住在这里的人都知道,不超过三天全都漏尽。漏泽在现在的兖州泗水县城东七十里。又

兖州东南接沂州界,有陂,周围百里而近。恒值夏雨,侧近山谷间流注所聚也,深可袤丈。属春雨,即鱼鳖生焉。或至秋晴,其水一夕悉陷其下而无余。故彼之乡里,或目之为漏陂,亦谓之陷泽。其水将漏,即有声,闻四远数十里分,若风雨之聚也。先回旋若涡势,然后沦入于穴。村人闻之日,必具车乘及驴驼,竟拾其鱼鳖,辇载而归。率一二岁陷,莫知其趋向及穴之深浅焉。(出《玉堂闲话》)

兖州东南和沂州交界的地方,有个大水池,周围有近百里。每年夏天的雨水,从附近山谷中流下来注入到这里聚集而成,大约有一丈多深。春天的雨水流入池中,立刻有鱼鳖生长。到了晴朗的秋天,池中的水一个晚上就全都渗进池底而一点不剩。所以水池附近的住户,有的人看到了水池漏水就叫它漏池,也有的人把它叫作陷泽。池水要漏的时候,立即发出声响,声响可传到四周几十里远,就象狂风暴雨会聚在一起到来一样。池水先旋转,然后沉入池底的洞穴中。村里的人听见水池发出要漏的声响那天,必定准备好车辆以及驴和背囊赶来,拾尽池中的鱼鳖,装满车载满背囊而回。池水大致一二年渗漏一次,不知道水的去向,以及洞穴的深浅。

重 水

凡物有水,水由土地。故江东宜绫纱,宜纸镜,水故也。蜀人织锦初成,必濯于江水,然后纹彩焕发。郑人荥水酿酒,近邑水重。斤两与远郊数倍(出《国史补》)

凡是有水的地方,水质由于土质和地理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江东适宜纺纱织绫,适宜造纸制镜,皆水质的缘故。蜀中的人织成锦缎后必须在江水中洗,上面的花纹和色彩才能焕发。郑人用荥水酿酒,距城镇近的地方的水就重,斤两与距城镇远的地方相比重几倍。

湘 水

湘水至清,深五六丈,下见底,碎石若樗蒲子,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出罗含《湘川记》)

湘水特别清,水深五六丈,能看见下面的水底。水底的碎石象樗蒲子一样多采,白沙象霜雪一样玉洁,赤岸象朝霞一样鲜红。

暴 水

青城山,因滞雨崖崩,暴水大至,在丈人观后,高百余丈,殿当其下,将忧摧坏。俄有坠石如岸,堰水向东,竟免漂陷。观中常汲溪水,以供日食,甚以为劳。自此暴水出处,常有流泉,直注厨内,其味甘香,冬夏不绝。(出《录异志》)

青城山,因雨水积阻而使山崖崩塌,又猛又急的大水因没有了阻挡而冲了过来。到达丈人观后面,大水有一百多丈高,观中的大殿在水的下面,将有摧毁大殿的危险。顷刻间有一条巨石坠落下来象堤岸一样,拦截大水向东流去,终于免除了大患。以前观中常年从小河里打水,用来供给日常饮食。每日打水很是劳累,从这次大水流过的地方,常有流动的泉水,一直流到厨房里。泉水味道甜香,冬夏不绝。

仙 池

渝州仙池,在州西南江津县界,岷江南岸。其池周回二里,水深八尺,流入岷江。古老传者,有仙人姓然,名独角,以其头有角,故表其名。自扬州来居此。池边起楼,聚香草置楼下。独角忽登楼,命仆夫烧其楼,独角飞空而去,因名仙池。见有石岩一所,向岷江而见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