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珠还之。其夕棹舟而去,不知所往。(出《独异记》)
又《尚书故实》载兵部员外郎李约,葬一商胡,得珠以含之。与此二事略同。
李灌,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性情孤僻好静,常住洪州建昌县。他常年横舟岸边。岸上有小茅屋为家,邻中有一位生病的波斯人。李灌可怜这位波斯人将不久于人世,热汤热水地侍奉他。几天之后他就死了。临死时,他指着他所铺的黑毡说:“这里面有一颗珍珠,直径一寸,送给你作为报答。”等他死了,毡子有微光闪耀。李灌从中得到那珍珠。他买棺木将波斯人埋葬了,秘密地将珠子放在死胡人的口中,在墓边栽了一棵树当记号。十年之后,又过旧邑。当时杨凭是这里的观察使,有外国的通牒。因为胡人死在建昌的客栈里,那些曾向胡人施舍的人家,都被拷问了一年。李灌就问这些人有什么罪,囚犯们详细地说了事情的始末。李灌把真相告诉了县僚,并领他们到了埋葬波斯人的地方。他当年栽的小树已经很大。打开棺材看那死胡人。死胡人的面容和活人一样。于是从死胡人口中取出宝珠,当天晚上乘船而去,不知去了哪里。
另外,《尚书故实》记载兵部员外郎李约,埋葬一个行商的胡人,也曾把珍珠放在死者口中,与这事大体相同。
上清珠
肃宗为儿时,常为玄宗所器。每坐于前,熟视其貌,谓武惠妃曰:“此儿甚有异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绛纱裹之,系于颈。是开元中罽宾国所贡。光明洁白,可照一室。视之则仙人玉女,云鹤绛节之形,摇动于其中。及即位,宝库中往往有神光耀(“耀”原作“异”,据明抄本改)日。掌库者具以事告。帝曰:“岂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绛纱犹在。因流泣。遍示近臣曰:“此我为儿时,明皇所赐也。”遂令贮之以翠玉函,置之于卧内。四方忽有水旱兵革之灾,则虔恳祝之,无不应验也。(出《酉阳杂俎》)
唐肃宗小时候,常受到唐玄宗的重视。唐玄宗常常坐在肃宗面前,仔细地观察他的相貌,然后对武惠妃说:“这孩子的相貌与众不同,日后也是我家一个有福的天子。”于是玄宗让人把自己的上清玉珠拿来。上清玉珠用紫纱包着。玄宗亲手把它系到肃宗的脖子上。这是开元年间罽宾国所进的贡品。光明洁白,能把全屋照亮。仔细一看,则有仙子玉女、云鹤绛节的影象在里边摇动。等到肃宗即位以后,宝库中往往有神光闪耀。管库的人就向肃宗禀报了。肃宗说:“大概是上清珠吧?”于是令人把上清珠取出来。紫纱还在。于是肃宗热泪盈眶,让近臣们都来观看,说:“这是我小时候,明皇赐给我的。”于是命人把它珍藏在一个翠玉匣子里,放在自己的床榻前。不管哪里突然间发生了水、旱或战乱之灾,肃宗就虔诚地向上清珠祈祷,没有不灵验的。
守船者
苏州华亭县,有陆四官庙。元和初,有盐船数十只于庙前。守船者夜中雨过,忽见庙前光明如火,乃窥之。见一物长数丈,大如屋梁,口弄一团火,或吞之。船者不知何物,乃以竹篙遥掷之。此物惊入草,光遗在地。前视之,乃一珠径寸,光耀射目。此人得之,恐光明为人所见,以衣裹之。光透出。因思宝物怕秽,乃脱亵衣裹之,光遂不出。后无人知者。至扬州胡店卖之,获数千缗。问胡曰:“此何珠也?”胡人不告而去。
苏州华亭县,有一座陆四官庙。元和初年,有几十只盐船停泊在庙前。夜半一场雨过,守船的忽然发现庙前光明如火,就偷偷地窥视,见一个长数丈大如屋梁的东西用口玩弄一团火。守船的不知这是何物,就把一根竹篙投过去。那东西受惊逃入草丛中,发光的东西留在原处。上前一看,原来是一颗珍珠,直径一寸,光耀夺目。这个人得了宝珠,怕别人发现,就用衣服把宝珠包起来。但是光亮仍然能透出来。想到宝物怕污秽,就脱下内衣来包它,果然包住了。以后没有人发现它。他拿到扬州胡人开的珍宝店里去卖,卖了好几千缗钱。他问胡人这是什么珠,胡人没有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