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乱。”至惠帝咸熙元年,三株草化为树,条叶似杨树,高五尺,以应三杨擅(“三”字原阙,“擅”原作“璮”,据《拾遗记》九补改)之事。时有杨隽,弟瑶,弟济,号曰三杨。醉羌之验也。(出《拾遗录》)
晋武帝做抚军的时候,府内后堂的墙下,忽然间长出三棵奇怪的草来。这草茎黄叶绿,宛若在整体的金块上抽出翠芽。花的形状有如金橙。当时的人没有能够知道这是什么祥瑞之兆的,所以就把这三棵草隐蔽起来,不让外人看见。有一个羌人姓姚名馥,字世芬。他在马厩里养马,却懂得阴阳之术。他说,这三棵草是预示主人将有美德的。姚馥年龄已经九十岁,姚襄就是他的祖父。他喜欢读书,对酒有特殊的嗜好,往往一醉就是一个多月不醒。在醉了的时候,他喜欢说些帝王的兴亡之事。他爱开玩笑,幽默有趣,特别滑稽。他常常叹息道:“九河里的水,不够用来蒸饭的;七泽里的鹿,不够用来做菜的。”他常常谈到所有人都是禀承天地的精灵的,不会喝酒的,只是有一口气的行尸走肉罢了,何必要做一个没有思想意识的木偶石像呢?他喜欢喝浓浊的劣酒,嚼其沉淀渣滓,却总说渴于美酒。同辈们经常捉弄他,呼他为“渴羌”。到了晋武帝登上尊位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他看到姚馥站在阶下。他惊奇地发现姚馥也很倜傥,就要提拔姚馥做朝歌郡的郡守。姚馥推辞说:“我生在氏羌异域,远离华夏文化,能到中原来客居,已经是格外的荣幸。请别把我派到那里去。长期当一个喂马的,时常赐我一点好酒,让我好好打发晚年就行了!”晋武帝说:“朝歌是商纣的故都,地上有酒池子,所以才让你去,你再也用不着喊渴了!”姚馥在阶下高声答应说:“喂马的老羌,渐渐懂得皇家礼教,普天下的各族百姓,都是帝王的臣子,今天尽享酒池之乐,我就接受朝歌之地,可以与商纣王相提并论吗!”晋武帝抚按着玉几,很是高兴,立即改派姚馥为酒泉太守。酒泉这地方有一眼清泉,水的味道像酒。姚馥乘着酒兴拜谢晋武帝。于是姚馥成为一个实行善政的好官,老百姓为他立了“活人祠”。后来晋武帝把府地赐给张华的时候,那三棵草还在。所以茂先的《金橙赋》说:“擢九茎于汉庭,美二株于兹馆。贵表祥乎金德,名比类而相乱。”到了惠帝咸熙元年,三棵草变成树,枝条叶子全都像杨树,高五尺,以应“三杨”拥有大权。当时有杨隽、杨瑶、杨济三兄弟,号为“三杨”。是姚馥的话应验了。
望舒草
晋太始十年,立河桥之岁,有扶支国,献望舒草。其色红,叶如荷。近望则如卷荷,远望则如舒荷,团团如盖。亦云,月出则叶舒,月没则叶卷。植于宫内,穿池广百步,名曰“望舒池”。愍帝之末,胡人移其种于胡中。至今绝矣。其池寻亦平也。(出《拾遗录》)
晋太始十年,也就是修建河桥的那年,有个扶支国献来了望舒草。那草是红色的,叶子像荷叶,近看就像卷荷,远望就像舒荷,圆圆的,就像车盖。也有人说,月出的时候叶子就舒展,月落时叶子就卷拢。这种草被种植在宫内,穿凿水池宽百步,叫做“望舒池”。愍帝末年,胡人把望舒草移植到胡地。到如今望舒草已经绝种了。那个望舒池不久也成为平地。
神 草
魏明时,苑中有合欢草。状如蓍,一株百茎。昼则众条扶疏,夜乃合作一茎。谓之神。(出《酉阳杂俎》)
魏明帝的时候,御花园里有一种草叫合欢草。这种草样子像蓍草,一棵草有上百的茎,白天则百条纷纷垂挂疏密有致,到了晚上就百茎并为一茎,人人都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