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三 草木八(4 / 6)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9858 字 1个月前

节上,黄色鲜明,渐渐长。数日,遂成千佛状。面目指爪及光相衣服,莫不宛具,如金鐷隐起(“隐起”原作“起隐”,据陈校本改),摩之殊软。尝以春末落,落时佛形如故,但色褐耳。至落时,其家贮之箱中。积五年,思庄不复住其下,亦无他显盛。阖门寿老:思庄父终九十七;兄年七十,健如壮年。(出《酉阳杂俎》)

唐朝开成元年春天,段成式修行里思第书斋前,有几棵枯紫荆被虫子咬折,因此就伐掉了,留下了一尺多高的树茬子。至开成三年秋,枯根上生出一菌,大如斗,下边分布着五只脚,顶着黄、白两道晕,绿色垂裙,像一种叫做“鹅抱”的草,高一尺多。到了冬天,颜色变黑而死。用火烧,气味像茅香。段成式曾经把它放到枿台上的香炉里燃着它念经,向僧人请教这是怎么回事。僧人认为是好征兆。后来翻看各种志怪的书籍,看到如下一则:南齐吴郡的褚思庄,一向信奉佛教。他睡眠的梁下,有一个柟木的短柱。这短柱离地四尺,有节子。大明年中,忽然从节子上长出一个像灵芝草的东西,黄色,鲜艳明亮,一天天增长。几天后,长成千佛状。脸、眼睛、手指以及衣服什么的,没有不完备的。隐起有如金鐷,用手一摸却感到很软。曾在春末脱落。脱落时佛的形状没变,只是颜色变成褐色了。他家把它放到箱子里。过去五年,褚思庄不再在那梁下睡觉了,也没有其它显著的大事。全家的老人多寿。褚思庄的父亲活到九十七岁;他的哥哥七十岁了,还像个中年人那么壮健。

石 菌

宋州莆田县破岗山,唐武宗二年,巨石上生菌,大如合篑,茎及盖黄白色。其下浅红。尽为过僧所食。云:美倍诸菌。(出《酉阳杂俎》)

宋州莆田县的破岗山,唐武宗二年的时候,大石头上长出菌来,大小有如合篑,茎和盖是黄色的,下边是浅红色的。这些菌都被路过的和尚所吃了。他们说,这种石菌的味道要比其它各种菌好上好多倍。

竹 肉

竹肉。江淮有竹肉,如弹丸,味如白鸡(“鸡下”原有“竹皆”二字,据明抄本、陈校本删)。代(“代”原作“向”,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北又有大树鸡,如杯棬。呼为胡猕头。卢山有石耳,性热。(出《酉阳杂俎》)

江淮一带有竹肉,长在竹节上,弹丸大小,味如白条鸡。代北又有大树鸡,大小如杯棬,叫做“胡猕头”。卢山有石耳,性热。

毒 菌

江夏汉阳县出毒菌,号茹闾。非茅搜也。每岁供进。县司常令人于田野间候之,苟有此菌,即立表示人,不敢从下风而过,避其气也。采之日,以竹竿芟倒,遽舍竿于地,毒气入竹。一时爆裂。直候毒歇,仍以榉柳皮蒙手以取,用毡包之,亦榉柳皮重裹。县宰封印在而进。其赍致役夫,倍给其直,为其道路多为毒薰,以致头痛也。张康随侍其父宰汉阳,备言之。人有为野菌所毒而笑者,煎鱼椹汁服之,即愈。僧光远说也。(出《北梦琐言》)

江夏汉阳县出一种毒菌,名叫“茹闾”。茹闾不是茅搜。每年都要向宫中贡进这种毒菌。县里常常派人在田野间察看,一旦发现有此菌,就立即立上标志向人们报警,不要从下风头通过,避开毒菌的毒气。采的时候,用竹竿子把它割倒,急忙扔掉竹竿,让毒气进入竹内。竹子就爆裂。直等到毒气没了,就用榉柳皮蒙着手把它取下来,用毡子包好,再用榉柳皮重包一遍。县令封印之后就往京城送。那些进京去送的人,要成倍地给钱,因为在道上很容易被毒气薰着,薰着就头痛。张康随着在汉阳做县令的父亲长住过汉阳,所以他说得很详备。人有中了野菌毒而发笑不止的,煎鱼椹汁给他服下,立刻就好。这是和尚光远说的。

苔 叙 苔

苔钱亦谓之泽葵,又名董钱草,亦呼为宣癣,南人呼为垢草。(出《述异记》)

苔钱也叫做“泽葵”,又名“董钱草”,也叫做“宣癣”,南方人叫它“垢草”。

地 钱

地钱,叶圆茎细,有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