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五 龙八(3 / 7)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11313 字 1个月前

,可以安排到寺观之中。”她想照梦中婢女说的去做,但儿子不让。后来她又梦见婢女重新向她请求,就选了昭觉寺的厢房之间,在那里特盖了一座庙。建成之后,她就宣来教坊里的乐工。从宫中把“卫圣神龙”引出的时候,奏《送神曲》;送到新庙时,奏《迎神曲》。那天黑云四布,大风四起,等到神龙归位,大雨就瓢泼般浇下来。有的人说:“卫圣神龙出离宫殿,这是不祥之兆。”过了年,国家亡灭,神龙也遁去,土地归庙中所有了。

蛟汉武白蛟

汉武帝恒以季秋之月,泛灵溢之舟于琳池之上,穷夜达昼。于季台之下,以香金为钩,缩丝纶,以舟鲤为饵,不逾旬曰,钓一白蛟长三四丈,若龙而无鳞甲。帝曰:“非龙也。”于是付太官为鲜。而肉紫青,脆美无伦。诏赐臣下,以为神感所获。后竟不得。(出《王子年拾遗记》)

汉武帝经常在九月的时候,坐上一只小船在琳池上漂荡,不分昼夜。他在季台之下,用香金做成钓鱼的钩,拴上吊丝,用船上带来的鲤鱼为饵,没过十天,钓上来一条三四丈长的白蛟。白蛟象龙,但是没有鳞甲。汉武帝说:“这不是龙。”于是就交给太官加工成食品。白蛟的肉是紫青色的,又香又脆,鲜美无比。汉武帝让赐给臣下们分享,臣下都认为这是神灵感知所得到的。以后再也没得到过。

浔阳桥

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疏符沉水中,少日,见一蛟死浮出。(出《浔阳记》)

浔阳城的东门通向一座大桥,大桥下常常有蛟为害百姓。董奉书写一道符沉到水里不几天,就有一条死蛟浮在水面上。

王 述

吴大帝赤乌三年七月,有王述者采药于天台山。时热,息于石桥下,临溪饮。忽见溪中有一小青衣长尺余,执一青衣(“衣”字原阙,据明抄本补)乘赤鲤鱼,径入云中,渐渐不见。述良久登峻岩四望,见海上风云起,顷刻雷电交鸣,俄然将至。述惧,伏于虚树中。见牵一物如布,而色如漆,不知所适。及天霁,又见所乘之赤鲤小童,还入溪中,乃黑蛟耳。(出《三吴记》)

吴大帝赤乌三年七月,有一个叫王述的人在天台山采药。当时天气很热,他在一座石桥下休息。他到溪边饮水,忽然发现溪水中有一位一尺多高的小婢女,手里拿着一件青衣,乘坐着一条赤色鲤鱼,直接飞进云中,渐渐看不见了。王述急忙登上高处向四处观望了好久。他望见海上风云骤起,顷刻间雷电轰鸣,马上就要来雨。王述心中害怕,趴在一棵空树里,看见那小青衣手里扯着一件颜色如漆,样子象布的东西,不知到哪儿去了。等到天晴,他又看到骑着赤鲤的小孩回到溪中,原来是一条黑蛟。

王 植

王植,新赣人也。乘舟过襄江。时晚日远眺,谓友朱寿曰:“此中昔楚昭王获萍实之处,仲尼言童谣之应也。”寿曰:“他人以童谣为偶然,而圣人必知之。”言讫,见二人自岸下。青衣持芦杖谓植曰:“卿来何自?”植曰:“自新赣而至于此尔。”二人曰:“观君皆儒士也,习何典教?”植、寿曰,各习诗礼。二人且笑曰:“尼父云:‘子不语神怪’。又云:‘敬鬼神而远之’。何也?”寿曰:“夫子圣人也,不言神怪者。恐惑典教。又言‘敬鬼神而远之’者。以戒彝伦,其意在奉宗之孝。”二人曰:“善。”又曰:“卿信乎?”曰;“然。”二人曰:“我实非鬼神,又非人类。今日偶与卿谈,乃天使也。又谓植曰:“明日此岸有李环、戴政,俱商徒,以利剥万民,所贪未已。上帝恶,欲惩其罪于三日内。卿无此泊。慎之。”言讫,没于江。寿、植但惊异之,未明何怪也。及明,植谓寿曰:“有此之不祥,可移于远矣。”乃牵舟于上流五有余步。缆讫,见十余大舟自上流而至,果泊于植木处。植曰:“可便详问其故,要知姓字。”于是寿杖策而问之。二商姓字,果如其所言。寿心惊曰:“事定矣。”乃谓植曰:“夫阴晦之间,恶人之不善,今夕方信之矣。”植曰:“夫言幽明者,以幽有神而神之明,奈何不信乎?”时晋恭帝元熙元年七月也。八日至十日,果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