鲵 鱼
鲵鱼如鲇,四足长尾,能上树。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辄吸食之。声如小儿,峡中人食之,先缚于树鞭之,身上白汁出,如构汁,去此方可食,不尔有毒。(出《酉阳杂俎》)
鲵鱼象鲇鱼一样,长着四只脚长尾巴,能爬上树。天旱的时候,就含着水上山,用草叶盖在身上,张着口,鸟来喝水,就吸住吃了,叫声象小孩子声音。山里人吃鲵鱼时,先把鲵鱼捆到树上用鞭子抽打,等身上出现白汁,象构树汁一样,去掉汁才能吃,不然就有毒。
鲎
鲎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必得其双。南人列肆卖之,雄者少肉。旧说,过海辄相积于背,高尺(“尺”原作“丈”,据明抄本改。)余,如帆,乘风游行。今鲎壳上有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鲎帆。至今闽岭重鲎酱。十二足,壳可为冠,次于白角。南人取其尾为小如意。(出《酉阳杂俎》)
鲎鱼中雌鱼常常背着雄鱼行走,打渔的人一定能成对地捉到。南方人把鲎鱼摆在市场上卖,雄鱼肉很少。旧的传说说,渡海时就互相背在背上。高一尺象船帆一样,能乘风游行。现在鲎鱼的壳上有个东西,高七八寸,象石珊瑚一样,一般人叫它鲎帆,至今福建一带还很重视鲎鱼酱。鲎鱼十二只脚,壳可以做帽子,仅次于白角。南方人用它的尾巴做成小如意。
飞 鱼
飞鱼,朗山朗水有之,鱼长一尺,能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出《酉阳杂俎》)
飞鱼,朗山的朗水有这种鱼,鱼长一尺,能飞翔,突然就飞上云空,一忽儿就回到潭水的底部。
虎 蟹
虎蟹,壳上有虎斑,可装为酒器,与红蟹皆产琼崖海边,虽非珍奇,亦不易采得也。(出《岭表录异》)
虎蟹,壳上有虎皮一样的斑点,可以装饰做酒器。与红蟹一起出产在琼崖的海边,虽然不是奇异珍贵的东西,也不是容易捉到的。
蠔
蠔即牡蛎也,其初生海岛边,如拳石,四面渐长。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每一房内,蠔肉一片,随其所生,前后大小不等。每潮来,诸蠔皆开房,伺虫蚁入,即合之。海夷卢亭者以斧楔取壳,烧以烈火,蠔即启房,挑取其肉,贮以小竹筐,赴虚市,以易西骨米。蠔肉大者醃为炙,小者炒食,肉中有滋味。食之即甚,壅肠骨。(出《岭表录异》)
蠔就是牡蛎,初时生在海岛边,像拳头大的石头,从四面渐渐地生长,有的长得高一二丈,象高大险峻的山。每一个石壳内,有一大片蠔肉,随壳而长。前前后后的蠔大小不相等,每当涨潮时,所有的蠔全都张开壳,遇到虫子进去,壳就合上。有个南海人卢亭用斧子楔取整个的蠔,用烈火烧它,蠔张开壳,挑出里面的肉,装在小竹筐里,到集市上去卖,用来交易米。蠔肉大的腌好烤着吃,小的炒着吃,肉很有滋味,吃多了蠔肉就会堵塞肠胃。
赤鯶公
鲤脊中鳞一道,每鳞上有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唐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说赤鯶公,卖者决六十。(出《酉阳杂俎》)
鲤鱼的脊背上有一道鳞,每片鳞上有个黑点,大的小的全都是三十六片。根据唐朝的律法,捉到鲤鱼,就应该放掉,不能吃,并说卖赤鯶公鱼的人,杖打六十板。
雷穴鱼
兴州有一处名雷穴,水常半穴,每雷声,水塞穴流,鱼随流而出。百姓每候雷声,绕树布网,获鱼无限。非雷声,渔子聚鼓击于穴口,鱼亦辄出,所获半于雷时。韦行规为兴州刺史时,与亲故书,说其事。(出《酉阳杂俎》)
兴州有一个地方叫雷穴,里面常有半穴水,每当打雷时,水就满穴并往外流,鱼也随水流出来。百姓们每当打雷时,就绕着树布置好鱼网,能网到无数鱼。如果没有雷声,打鱼的人就在雷穴的洞口安上好几面鼓一起敲打起来,鱼也能流出来,捕到的鱼只有打雷时的一半。韦行规做兴州刺史时,给亲朋故友写信,说了这件事。
虬 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