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即父母双亡,心境哀痛,贫困而难持家业,到三十岁时才娶亲,与妻子在花泾塘安家,男耕女织,甘于淡泊。夏椿延请唐时坐馆做塾师,供给甚为丰厚。唐时说:“我素喜清静俭朴,不想让肥甘之物损福。”夏椿对他很是敬重。邻居有位寡妇向唐时私赠饼饵等物品,唐时毅然拒绝。那位寡妇说道:“因为您坐馆独居在外,故而试试您的心。”唐时反问道:“您身为寡妇,也能试试您的心吗?”夏椿得知此事,对他益发敬重。那时,钱鼒跟从杨维桢在郡中读书,平时的饮食生计,唐时每每给予资助,让其安心学习。后来钱鼒家境渐渐富裕起来,便送给唐时一笔钱财,强留于塾馆中。钱鼒死后,唐时将这笔钱财完璧妇还钱家。唐时活到八十七岁才故去。陶宗仪为他撰有《义士传》。
尔第去
《太平县志》:周自任,字仁吾,容貌神情秀整,钻研书经,对易经尤为一精一通。他曾在某姓人家坐馆做塾师,有天夜晚,更深人静,邻妇进屋挑逗,他依然端坐灯前看书,始终不答一言。天将晓,邻妇跪在他面前泣诉说:“我犯了大错,后悔也来不及了,只是恳求您不要暴露我的名姓。”周自任正言厉色地说:“你只管去吧!我岂能败坏别人的名声来成就我自己的好名声,我不是那种人!”这天清晨,周自任便托辞家中有事,向主人辞谢而归,终生没向人提及此事。后来孙光启以神童进学,有位老人见他少而有才,感到惊讶,便万分叹息地进述起周自任的往事,以表彰善有善报的风范。不知这位老人从何得知的。
何异鲁男子也
《宁海县志》:王敏,字进德,西隅槐里人。其兄修德、蕴德,都是著名的文章家。王敏志气刚正,从不与人狎玩,读起书来废寝忘食。他的家境很贫苦,却休休自乐;不是他可意的人,即便是想赠给他饮食物品,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床褥铺盖稍感温软舒适,也会毫不犹豫地撤去,宁愿独卧在木榻上面,还说什么:“我的身体应当适应四方环境,也许可与天地会合,尚未可知呢!”他曾经偕同一位朋友在馆中读书,夜半时分,邻里有个女儿前来叩门求宿,声情甚为哀恳,那位朋友很想开门接纳,王敏却敲门厉声喝斥,故意让声音传于门外,那个邻女只得离去了。太学征召郡邑贤士贡献给京师,当时,蒙皇上宠幸注目这批贡士。皇上见太学中的少年子弟们太多越礼自傲,行为放肆;唯见王敏守礼自持,于是让他分管太原忻州的教育事务。王敏在任上一有空闲,便与边将们练习骑射。边将赏识他的才华而同情他的清介之苦,想让他人乡随俗,于是召他饮酒,暗里将妓一女藏在一间屋子内。喝得酣醉时,将王敏推进屋内;王敏在内大呼大叫,排门而出,抢了厩中的马骑上逃走了。诸位将领惊异不已,连忙向他谢罪。有一天,懿文太子对宋太师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难道就此没有像上古那样的贤正之士吗?”宋太师举荐王敏,陈述其事迹,太子叹息称道说:“真是个当代的鲁男子啊!”后来,王敏曾奉命督运粮舟,川峡江流湍急,船上人大多丢弃舟船跑到岸上,为的是保全自身。王敏说:“负责督运,这是君命;死与生,全在天命。将君命以待天命,何必要跑到岸上去呢?况且丢弃舟船而拖累别人,那自身还能独自保全吗?”后来别的舟船翻覆,溺死许多人,那些提前跑到岸上活命的人都遭到谪遣,唯独王敏没受牵连。
却女持茶
《宜兴县志》:邑中秀才吴挺秀,生性严正,笃学力行,平生所作所为决无不可告人之处。挺秀和曹司贞友善。司贞临终时,将孤儿托付给挺秀。孤儿名师夔,年方十余岁。挺秀操持曹家家政,手里的钱财出入不下万金。即便是一厘一毫的帐目,挺秀也必定记得一清二楚,决不含糊。师羲长大成人后,挺秀主动告退,将曹家的家政财权交还。翻开帐簿一看,遭家的资财有增无减。挺秀是位贫穷的秀才,却毫无趁火打劫的私心。有一次,挺秀住在江一陰一寓所中,夜晚,有一女子给他端茶送水,他当即将她赶出。第二天,他便换了一处寓所。挺秀临死的前三天,摆置酒宴,延请亲戚族人,跟他们诀别,大家十分惊讶,见他无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