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若能和贵族连姻,将来或许更有好处。”父兄闻听此言,遂同意了这门婚事。婚后生了伯、仁两兄弟。
血袽何在
《情史类略》:明朝南安人萧某,自幼失去双亲,成年后娶陈氏为妻,寄居在其叔父家中。她的叔父残暴狠毒,常常辱骂怒打他们,后来竟打算把他们双双卖掉,来减少家中人口。
遂借故用斧子砍伤了萧某的左臂,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衣袖。
萧某知其不能容纳他,便离开妻子逃往他乡。临别时,萧某把染血的衣袖割为两半,每人保存一半,留作他日重逢的信物。
萧某离家以后,便来到襄一陽一、江陵一带;以制木桶木盆为业,漂泊流浪,聊以糊口。刚离家肘,他还常思念妻子,但一想起叔父的暴虐,便心生愤恨,时间一长也就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萧某离家外逃时,妻子已怀有七个月的身孕,他走后,妻子生下了个男孩,便靠织布缝衣解决母子的生计,在艰难困苦中,妻子毁坏面容以保持贞节。儿子长大后,叔父对他也歧视,不许进学堂读书,陈氏便自己教他识字,这孩子也很争气,学习十分用功,有时还偷听邻家孩子的塾师讲学。由于孩子自己奋激努力,终于在二十一岁时,考中了进士,并任为某县县令。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萧子升为江陵太守。因为自幼失父,所以每当想起父亲便心怀悲戚,有时竟想辞掉官职云游各地寻找父亲。这年夏季的一天,他的母亲隔着帘子往外看,正好一位制器匠光着膀子在堂下干活,臂膀上还有一块大疤痕。陈氏心生疑惑,忙叫童仆去问工匠是哪里人。工匠回答说是南安,并讲述了遭叔父嫌弃,丢下妻子离家出逃的往事。陈氏听说后,便亲自去问他:“你的沾血衣袖在哪?”工匠大吃一惊,问道:“太夫人怎么知道?”陈氏便回屋把自己保存的一半拿了出来,工匠也取出自己的一半,两块合而为一。夫妻相认,登堂大哭。陈氏忙派人把儿子叫了回来,对他说:“这位工匠就是你的父亲。”儿子慌忙后退,跪拜在父亲膝下。遂替父亲沐浴更衣,摆酒设食,满城为之欢欣。
定婚店
杜复言《续怪录》:唐代关中杜陵人韦固,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便想着早点娶妻成家。但他每次求亲总是不顺利,婚事一直没着落。唐太宗贞观二年,韦固到清河游历。途中,投宿于宋城城南的一家客店。同住的一位房客为他介绍前清河司马潘昉的女儿,并约好第二天在客店西侧龙兴寺门相见。韦固求亲意切,斜月尚挂在天边就去了龙兴寺。到那一看,有位白发老人倚着行囊坐在台阶上、对着月光翻书。韦固走到他身边看了看,竟不认识那书上的字。韦固问道:“请问老父读的是什么书?我自幼勤学苦读,字书没有不认得的,就是那西方的梵文我也能识,只是您这书上的字我未曾见过,这是怎么回事?”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世间的书,你怎么能见得到呢?
“韦固问:“那么,这是一本什么书呢?”老人说:“这是一本幽冥之书。”韦固又问:“幽冥之人怎么能到这里?”老人说:“是你来得太早,不是我不当来,况且我们幽冥间的官吏皆管活人的事。现在每天道上走的人,都是人鬼各占一半,只是你认不出来罢了。”韦固问:“那您管哪些事?”老人说:“我专管天下的婚配案牍。”韦固听了老人的话,高兴地说:“我自幼成孤,常想早娶,来为先人繁衍后代,可是这十多年来,我多方求婚,终不遂意。今天有人约我见潘司马的女儿,这事能成吗?”老人说:“成不了,你的妻子才三岁。当她十七岁时,才能进你家门。”韦固问老人口袋里装着的是什么,老人说:“装的是红线绳,是专门用来系夫妻脚的。即使是有仇的人家,或是贵贱悬殊,或是天涯海角作官,或是不同地域不同籍贯,只要用这个绳子一系,就永远也分不开了。现在你的脚已与那三岁女孩的脚系在一起了,你还向其他女子求亲有什么用!”韦固问:“那我的妻子现在在哪,她的家是干什么的?”老人说:“就是店北卖菜的老太婆的女儿。”韦固问:“可以见到她吗?”老人说:“那卖菜的老太婆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