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情中灵(2 / 14)

古今情海 笔记小说 25584 字 1个月前

让人捧来一个盒子,又把婢妾们叫到跟前,对她们说:“这是纳聘的彩礼,你们打开看看。”婢妾们认为是什么宝物,可打开一看,竟是那位婢妾血淋淋的脑袋。

婢妾们知道这是杀鸡给猴看,吓得战战兢兢。

贾丞相曾贩卖食盐,而且数额巨大,约装几百艘船的数量。

一位太学生作诗说:

昨夜江头涌碧波,满船都载相公鹾。

虽然要做调羹用,未必调羹用须多。

贾丞相听说这首诗后,就派人把那位太学生抓了起来,交给官衙审讯,判他为诽谤罪。

贾似道还在浙江西部推行公田法,按官阶大小限定置田数量,肥沃的土地都被官府压价收购,百姓深受其苦。于是有人在路旁题诗道:襄一陽一累岁困孤城,豢养湖山不出征。

不识咽喉形势地,公田枉自害苍生。

贾似道见了这首诗,恼羞成怒,限令下属刻日捕捉题诗人。

捉到后,将他斩首示众了。

贾似道曾让家人供一百个和尚、道士吃斋饭。所施数目刚足,又来了一位身穿破衣的道土。主管施斋的人因其所施数目已够,不肯让他进门,但这道士执意不肯离去,不得已,施斋的人就在大门口给了他点东西吃。道士吃完,就把斋钵扣在桌子上,然后扬长而去。当施斋者去拿那只斋钵时,却怎么也掀不动。他又叫来几个人,也照样无济于事。没办法,他只好去禀报了贾丞相。贾丞相觉得奇怪,便亲自来看个究竟,要说也怪,他一伸手,那斋钵就掀开了,只见钵内有两句诗说:得好休时便好休,收花结子在绵州。

由此始知那道士是真仙降临,而凡人不识。然而谁也不明白那绵州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唉,谁知有漳州木绵庵的厄运呢!

曾有船公在苏堤泊船,时值盛暑,船公躺在船尾,彻夜不眠,看见三位身长不过一尺的小人聚集在沙滩上。一位说:“张公到了,怎么办?”另一位说:“贾似道不是个仁义的人,决不会饶恕我们。”最后一位小人说:“我已经这样了,你们会看到贾似道完蛋的。”说着,三位小人哭着跳进了水里。第二天,渔夫张公捕到一条直径三尺多宽的大鳖,将它献给了贾似道。此事发生后不到三年,灾祸便降到贾似道的身上。看来天地万物也知气数天定不可逃避呀。

赵源说:“我今天与你相遇,大概也是命该如此吧!”绿衣人说:“的确是这样!”赵源又问:“你的一精一魂能长久留存于世吗?”绿衣女说:“不能,气数尽则一精一魂就散了。”赵源接着问:“那么,什么时候散去呢?”绿衣人告诉他:“三年就散了。”赵源不相信,可是到了三年时,绿衣人忽然卧病不起,赵源为她请医求药,她拒绝说:“从前我已和你说过,婚姻之契,夫妇之情,到此全终结了,别再费心了。怎么样都没用。”说着,又用手握着赵源的胳膊,诀别道:“我以幽一陰一之体,得以奉事于你,承蒙你不嫌弃,与我相伴如许时间。先前,我们因一念之私情,俱陷不测之祸。然而海枯石烂,此恨难消;地老天荒,此情不灭。今日有幸能续前生之好,践往世之盟,这三年对于我来说,已经够满足的了。请你允许我从此辞别而去,别再以我为念!”说完,面壁而卧,任赵源怎样呼唤,也没有声息。赵源十分悲伤,为她买棺装殓。要安葬时,抬棺者都觉得奇怪,这棺柩怎么这么轻。打开一看,棺材里仅存衣被首饰,绿衣人的尸体已不知去了何方。于是,便把她的衣冠葬在北山脚下。赵源感念绿衣女的真情,终身不再续娶,到灵隐寺出家为僧,坐化而终。

韦皋

范据《云溪友议》:唐朝四川节度使韦皋,年轻时曾到江夏云游,住在姜刺史的府上。姜刺史有个儿子叫荆宝。年纪不大,但熟读经书。虽与韦皋以兄相称,却行恭敬之礼一如事父。

荆宝的贴身丫环名叫玉箫,刚过十岁。荆宝常令玉箫去恭敬地服侍韦兄,玉箫也很乖,殷勤侍候,把什么事都做得很妥贴。

两年后,姜刺史人关求官,家属仍留在江夏。韦皋觉得刺史不在家,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