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回 禹让天下于奇子 分散藏书于各处(3 / 4)

上古秘史 神魔志怪 7044 字 1个月前

之后,知道自己脱离尘世之期近了,种种的预备打算。过了一年,正是夏禹即位的第八岁,正月初吉,就下了一道命令给万国诸侯,定于某月某日在扬州之苗山大会。命令发出,夏禹自己亦整备行装,叫伯益摄政,和杜业、轻玉、季宁、然湛、施黯等在都留守,将平日所著的《真灵宝要集》、《天官宝书》、《灵宝长生法》等书、又治水时所用的赤碧二珪、伏羲氏所赐的玉尺、轩辕氏的铜镜等等统统带了走。又自以为年届百岁,起居需人伺候,特引古人行役以妇人之札,叫帝女亦随侍而行。

到得动身的前一日,叫过真窥、横革、之交、国哀四个人过来吩咐道:“汝等四人随寡人平治水土,历尽勤劳艰辛,现在年纪尽老缮了,好好保养余年,俟寡人归来再见吧。”真窥听了这话,莫名其妙,不知道他话中含着什么意思,只得唯唯答应。夏禹回到宫中,又叫过儿子启来吩咐一切,并且赐启一块美玉,名叫延喜之玉。说道:“我向来不贵宝玉的。但是从前捐璧于山的帝尧亦曾经授帝舜以苕华之玉,照这样看来,玉之为物,亦未始不可宝贵,汝其善藏而善守之。”启再拜而受。

夏禹又与涂山后话别,回转头来,看见一个少子站在身边,是平日所钟爱的。因又想起一事,再叫过启来吩咐道:“汝这个小兄弟,我打算给他一个封国,在褒的地方。我明日即须动身,已来不及,将来又恐忘却,汝须代我记着。”启唯唯答应。

到了次日,夏禹起程,宰相伯益率领百官至南门外恭送。

忽见有两人匆匆而来,原来是大章、竖亥二人。夏禹在帝舜未崩时,叫他们去测步大地的,如今方才回来报告。大章所步的是东极至于西极,共总有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零七十五步;坚亥所步的是南极至于北极,共总有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零七十五步,两数相同。所以他们两个同时出去,同时回来。夏禹看了,遂慰劳道:“汝等多年在外,仆仆奔走,辛苦极了,作速去休息吧。”又吩咐伯益对于二人须重加赏赐。伯益听命,和群臣自回朝中不提。

且说夏禹这次出行并非直到扬州,他的心思,是要将他所有的秘书宝物等分藏在各山,以便后世有缘的可以得到。所以他的出门先向西南行,从风陵堆逾过黄河,直到熊耳山,选择了一块地方,叫从人开凿一间石室。夏禹本来有预备好的一个金匮,石室凿好之后,便将他携来各种图书宝物之中拣了几种放在金匮内,就拿到石室之中去藏着。然后又叫从人用土石将石室遮住,隐在里面。到得后来,士人但知道夏禹曾经在此山藏书,究竟所藏何书及藏在何处,均不得而知了。

这时帝女在旁问道:“天下名山有九,熊耳山并非天下名山,藏在此地是什么原故?”夏禹道:“熊耳山是洛水发源之地。洛水最有神灵,当初帝尧授帝舜及帝舜授寡人以天下皆于此水中得到祯祥。又从前寡人治洪水时,亦曾在此水中得到宝书及九畴等等。水中不可藏书,所以藏在此水发源之山中以作纪念。”帝女听了,方始明白。熊耳山藏书之后,夏禹又向王屋山而来。

帝女又问道:“我王本来说要到泰山去行封禅之礼,现在何不一直沿大河之南岸而走呢?”夏禹道:“不然。寡人尚有事未了。当初寡人治水到王屋山时,曾承王屋山清虚真人西城王君传授宝文,是为朕有志学仙之初步。原约功成之日,送还原书,所以现在不能不绕道一往。”过了两日,到了王屋山,访问西城王君,又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去了。那留下守洞之人已得到西城王君的预告,即领了夏禹入洞。帝女本来是天上神仙,亦得随入,其余之人皆在洞外守候。夏禹等人洞之后,经过小有清虚之天的正殿清虚宫,曲曲弯弯又到了南浮洞室,天生石匮依然尚在。夏禹遂将宝文放人匮中,与帝女辞了守洞之人,循旧路出洞,再向东北行。

一日,到了一山,水石清秀,仿佛仙家之地。夏禹爱其风景,又择了一块地,命左右将山石凿成一洞,将自己所著的一部真经藏在里面。左右的人偷看那书,觉得是刻以紫琳,秘以丹琼,装璜得非常华丽。这个洞,就叫作林屋洞。

夏禹藏过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