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她们陪公主读书,陪王子读书。我在前面几讲里面曾经提到清朝皇帝的儿子可以称为王子,有人就跟我争论,说皇帝的儿子是皇子啊,怎么能称王子呢?清朝皇帝的儿子,比如在康熙朝,一般叫阿哥,但是平时说话,俗称也可以叫做王子,我引用过雍正在曹的奏章上的大段批语,雍正警告他不要乱说乱动,一定要只听怡亲王的话。怡亲王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十三阿哥,雍正在批奏折的时候一再地把怡亲王称为王子。这说明在当时俗语当中,可以把皇帝的儿子叫做王子。那有人会问:王爷的儿子怎么叫呢?王爷的儿子有专称,叫世子;王爷的女儿,则叫郡主。薛宝钗那样出身的女子,如果不能选到皇帝身边,能分配到王子、世子乃至公主、郡主身边也很不错。第四回交代薛家送薛宝钗进京待选那段文字,你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薛家知道自己的根基还不够硬,因此把选为郡主的陪侍作为了底线。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魇了,几乎死掉,亏得一僧一道及时跑来解救,和尚拿着通灵宝玉持诵,说了一句话,意思是跟通灵宝玉一别十三载了,通灵宝玉是由贾宝玉衔在嘴里,一起落生到人间的,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一年,贾宝玉是十三岁,宝玉管薛宝钗叫宝姐姐,可见薛宝钗那时已经差不多十四岁了,达到选秀女的年龄了,按说,在以后的故事里,应该会写到薛宝钗参加选秀的情况。
有的“红迷”朋友会问,林黛玉有没有资格参加选秀?当然在故事的那个阶段,林黛玉还小,十三岁的宝玉叫她林妹妹嘛,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还是有必要的。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四大家族的成员,有入选的资格,但贾敏情况不明,或者是没有选上,或者是根本没让她去参选,所以嫁人了,嫁给林如海。这个林如海,从小说文字上推敲,我倾向于他是一个汉族官员,刚才说了,清朝为了保持满族血统的纯正,在选秀的时候,汉族人做再大的官,你的女儿也不在被选之列。所以,林黛玉大概是没有参选资格的。
在康熙朝,因为康熙是一个性欲旺盛的皇帝,他又喜欢汉族的美女,选秀的体制不能满足他的这一欲望,他就通过李煦、曹寅那样的既有汉族血统又有满洲八旗身份的包衣,在江南披着织造的官位外衣,给他当“特务”,其中一项秘密任务,就是为他采集汉族美女。有的汉族美女来到他身边后,很得他的宠幸,为他生儿育女,但康熙有政治头脑,宠幸归宠幸,他却坚持不给这些汉族女子高的封位。康熙的这种获取汉族美女的渠道,是一条秘密通道,与公开选秀女是两回事。
薛宝钗有资格参加选秀女,年龄也到了,她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待选。于是曹雪芹前面郑重其事地交代了薛宝钗进京待选。可是,有的人就疑惑了:不说后面的续书,前八十回里,哪儿有选秀女的情节呢?是不是曹雪芹他写到后面,就忘了他在第四回里的那一笔交代了?
我通过文本细读,形成了自己的心得。我认为曹雪芹没有忘记他在第四回写下的交代,那是他设定的非常重要的人物命运的线索,他都不把薛家进京的其他目的写在前头,而强调薛宝钗进京待选是第一目的,他在后面能不加以呼应吗?
但是,宫廷选秀,在他那个时代,实在是极其敏感的内容,在小说里直接铺排写出,实在危险。于是,我认为,他就没有采取明写的方法,而使用了暗写的方法。
薛宝钗参加选秀这件事情,曹雪芹是如何暗写的呢?在二十九回前后,端午节前,清虚观打醮那段故事前后,他写到了薛宝钗的反常。这种反常,就是暗写薛宝钗去参加了选秀,却意外失利,因为落选,以及落选以后的一连串事态,使她终于严重失控。
我们来捋一捋那一连串的情节流动。
清虚观打醮,本来应该是从五月初一到初三连续进行三天,后来因为出现一个金麒麟,林黛玉和贾宝玉闹起来了,闹得贾母心情也很不好,去了一天就再没去了。
书里交代,恰巧五月初三薛蟠过生日。过生日,当然在家里面大摆宴席,请戏子演戏。哥哥过生日,家里演戏,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