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一样,待遇低许多。
袭人把这样一种节礼安排汇报给宝玉,宝玉非常惊诧――按那个社会的伦理逻辑,黛玉是姑表妹,宝钗是姨表妹,如无特殊前提,要么给她们的节礼一样,要么,只能是姑表亲的多于高于姨表亲的。宝玉倒没往别处去想,但是家长们都清楚,贾元春那样给宝玉、宝钗颁赐节礼,明显有指婚的意思,就是她主张她的弟弟宝玉娶宝钗为妻。她为什么早不指婚晚不指婚,偏偏这个时候指婚?这是因为她最先得到表妹宝钗选秀失利的消息。元春作为贵妃,她不能干预朝政,宫里选秀,她无法插手,宝钗落选,她一方面以这样的方式加以安慰,另一方面,则表示既然进不了宫,嫁给我弟弟也很不错。
王夫人和薛姨妈对元春的指婚表示当然是高兴的。薛宝钗自己呢?书里是这样写的:“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同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这段话非常值得玩味。选秀入宫固然是家长对宝钗的最高期望,但身为包衣世家的金陵四大家族的女子,在皇族中发展的竞争力毕竟有限,所以王夫人薛姨妈把安排她嫁给宝玉视为最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过薛宝钗自己对选秀入宫心气一度是高昂的,刚刚落选,元春就来指婚,在那个特定情境下,她却不能像母亲和姨妈那样兴奋,她“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这是非常准确的揭示。
元春的指婚没有能够实现,是由于贾母的阻拦。贾母装糊涂:你元春既然没有直接下谕旨,只是一种暗示,那么,对不起,我就没感觉,就只当没这回事。贾母还宣称宝玉和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在那个时代,“冤家”就含有夫妻的意思。在究竟宝玉应该娶黛玉还是宝钗这个问题上,贾母内心里是倾向黛玉的。这是前八十回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荣国府家庭政治中的一个大关键。
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在这些情节以前,书里写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情,却几乎看不出宝钗对宝玉的爱意。但是这些事情过去以后,选秀失利的心灵伤痕平复以后,宝钗就渐渐流露出了对宝玉的爱恋。虽然那以后还有宝玉、黛玉、宝钗之间三角关系的若干情感冲撞戏,但是那以后任凭宝玉、黛玉的话语、行为如何富于刺激性,宝钗都能隐忍,再没有端午节前后那样的失态表现。到第四十二回,宝钗甚至主动向黛玉示好,使黛玉彻底消弭了对她藏奸的疑虑,她们竟“合二为一”了。
这样再来反观清虚观打醮前后宝钗的严重失常、失衡、失控,我就越发坚信,那是在暗写她选秀失利,是对第四回关于她进京待选的伏笔的一个呼应和收束。
薛宝钗挟带着自己人性中的全部因素,在命运的浪涛中浮沉。曹雪芹通过性格反常的高明笔法,写出了个体生命的悲苦,人生命运的诡谲,以及人性的复杂。无论是从阅读欣赏的角度,还是创作借鉴的角度,《红楼梦》中有关薛宝钗反常的这些笔墨,都值得我们一再品味,反复揣摩。
为什么说薛宝钗选秀失利后,贾元春颁赐端午节节礼,就是在表达对宝玉、宝钗指婚的意向?贾元春让宝玉、宝钗得到均等的四样东西里,有一种是红香麝串,红香麝串是种什么东西?难道在这红香麝串里,隐藏着什么奥秘吗?请听我下一讲。
第二章 薛宝钗红麝串之谜
上一讲讲到,贾元春颁赐端午节的节礼,有意识地让贾宝玉和薛宝钗所得的完全一样,林黛玉呢,就放在和迎春、探春、惜春的一个水平线上,少很多。颁赐的东西,袭人向贾宝玉汇报了,四样:第一样,上等宫扇两柄;第二样,叫做红麝香串二串;第三样,凤尾罗二端――罗是一种非常薄,但是又非常高级的纺织品;然后是芙蓉簟――有人听到后脱口而出说:二领。不对,是一领。簟是用竹丝编的一种凉席,高级凉席,上面有芙蓉花的图案,为什么是一领?因为是双人所用,这里面有没有含义呢?是有含义的。而这几种节礼中最富有含义的就是红麝香串,又可以简称红麝串,这是作者特设的一个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