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薛宝钗和贾宝玉的思想冲突,他有没有正写?
什么叫正写?正写就是设置一个场景,让人物出场,然后展开一段情节,当中还会有一些细节,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那在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有没有这样一个场景,贾宝玉、薛宝钗都在,然后薛宝钗劝他读书上进,贾宝玉不接受,两个人发生冲突?有没有啊?应该是没有的。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避免这样去正写。八十回后呢,脂砚斋有一条批语,透露出其中有一回的回目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可见在八十回后的某一回,他是要正写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思想观念冲突的。在这里我要再顺便强调一下,曹雪芹他是大体完成了《红楼梦》全书的写作的,不是只写了八十回,后面没有写,因为脂砚斋在批语里有许多次提到八十回后的内容,包括上面所引用的完整的回目。而且脂砚斋还有一条批语明确地告诉我们:“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可见曹雪芹的《红楼梦》全书不是一百二十回,应该是到三十六回即达三分之一,总回数是一百零八回,只可惜八十回后的文稿都迷失了,现在仍未浮出水面。根据曹雪芹的总体构思,他把薛宝钗和贾宝玉在人生追求、价值观念上冲突的正写,安排在了八十回后,那时贾母已经去世,黛玉也已仙遁,二人在家长包办下成婚,之后,薛宝钗她逮住一个机会――可能是贾宝玉说了个什么词语――她就“借词含讽谏”,规劝贾宝玉“走正路”。
在前八十回里,曹雪芹没有对薛宝钗、贾宝玉思想冲突的正写,那么,有没有侧写呢?侧写是有的。什么叫侧写?就是设置一个场景,也出现一些人物,人物之间有对话,也发生一些冲突,但是,侧面地写出来了不在场的另外一个人物,和在场当中一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前八十回里,他写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冲突,使用了侧写。一个很重要的侧写,是在第三十二回。这段情节的场景是怡红院,大热天的,忽然家人来传话,贾雨村又到荣国府做客来了。贾雨村是一个十分虚伪、野心很重的人,他无非就是姓贾,他自己说往祖上溯源,跟宁国府、荣国府的贾氏同宗,实际上血缘离得非常之远,不着边的;他又由于乱判了葫芦案,包庇了薛蟠,而薛蟠的母亲和王夫人是亲姐妹,贾政是薛蟠的姨父,这样,他就很轻易地获得了贾政他们的好感。所以,他进京以后,就经常到宁国府、荣国府和贾赦家里这几个地方鬼混,拉关系。他每次到了荣国府,除了见贾政以外,他还觉得不满足,老提出来要见贾宝玉。他什么心思啊?他是放长线,钓大鱼。因为荣国府目前的主人、府主是贾政,以后呢,实际上只有一个像样的继承人,就是贾宝玉。贾政虽然还有另外一个儿子,但是呢,第一,那个儿子是庶出,不是嫡出;第二,都知道贾环那个儿子质量太差。所以,作为一个很有心机的封建官僚,贾雨村每次到了荣国府,他除了见贾政以外,总要提出来见贾宝玉。贾宝玉对这一点是烦死了。所以,那一天,在怡红院,传信说贾雨村又来拜访了,要见他,袭人就开始给他打扮。因为在那个时代,在那种家庭,在当时那种礼仪规范下,虽然很热的天,见客也得穿戴得很整齐,要穿靴子什么的。贾宝玉就很不耐烦,一边穿衣服,一边拉那个靴子,一边在那儿不高兴。
这个时候,在场的并没有薛宝钗,这时候在场的有史湘云。史湘云是一个心地非常单纯、豁朗、口无遮拦的女性。因为平常史湘云跟薛宝钗的关系很密切,薛宝钗那一套价值观念她耳渲目染,也知道了一些,她就在那儿学舌。其实,你通读全书就会发现,史湘云这个人没有什么政治观点,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东西,她是凭借自己生命的本能来过日子的。但是,她学舌,她看见贾宝玉不耐烦,就劝贾宝玉。大意就是说,你就是不愿意读书,不愿意去学八股文,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你也应该接触一些这种人物,有点正经朋友,今后你到社会上去,也有一个根基,你成天在我们队里混算怎么回事?她其实只是随便一说,没想到贾宝玉竟然会失态。
贾宝玉跟史湘云感情非常深厚,从小说里面的一些细节,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