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比任何人都了解,姜颜林最讨厌的就是毁约和欺瞒。

所以一次次去了名古屋和任何一个靠近她的地方,却一次也没有再往前过一步。

祁宁不知道,姜颜林在追逐她的梦想的路上,将要耗费多少年。

创作是她的生命,大概只要还活着一天,她就会继续写下去。

所以去留学深造,专修编剧系,也不过是迈向梦想的第一步。

在漫长的与孤寂的相处中,祁宁也一点点明白了,当初她说的那些话到底深藏着怎样的力量。

创作同样是祁宁的生命。

她们注定要奔赴在只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或是平行,或是背道而驰。

祁宁很少承认,她其实远没有姜颜林那样强大。

她会沉溺在温柔的爱意里,分不清真实与假象。

过早的成名和过于顺畅的人生,也让她的自傲到了不堪一击的边缘。

姜颜林已经早在那时候,就看透了她的弱点。

于是便用最狠心的方式,推着她往前成长。

祁宁本以为自己可能熬不过那个冬天。

最后却发现,人的承受能力远比自己想象中要没有极限。

那个凛冽的冬季,她将自己关在琴房里,关在工作室里,没日没夜地写曲子,一首一首地写着,不为任何目的,只是沉默地宣泄。

写完之后,又逼迫自己忘个干净,清空一切的记忆,让本能驱使身体,弹下一个又一个寂寥的琴音。

她想,这些旋律再也不会有人懂得聆听。

记住与忘记,就都毫无意义。

直到春暖花开,祁宁回到了繁忙的奔波之中,跟随乐团去了一个又一个陌生或熟悉的城市。

她依然会漫无目的地在城市里闲逛,背着一把小提琴,往宁静祥和的公园里去,在四下无人的地方,演奏一两首即兴的曲子。

有时候路过一两个听客,哪怕有着语言的隔阂,也会给她一个友善的微笑,和温和的掌声。

一个小姑娘站在公园喷泉前,用笨拙的英语问她:

“你是作曲家?可以听听你最有名的曲子吗?”

那时候祁宁只觉得无奈。

她并没有什么特别有名的曲子,传统凯尔特历史悠久,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算小众的曲风。但她也知道,名气不代表一切。

不期然的,祁宁想起了在中国被困住的那段时间里,她在那台老式唱片机内看见的唱片。

那张唱片已经是很多年前发行的限量版,全球也只有两万多张,很小众,也没什么人知道。

姜颜林却有这样一张唱片,且从没告诉过自己。

那时外面下着雨,祁宁打开唱片机,就自动播放起了上一次放到一半的曲子。

那真的是她很久很久以前写的一首曲子了。

青涩稚嫩,带着几分天马行空的纯真,除了私下在公园闲逛时,祁宁几乎想不起来演奏它。

于是她看着喷泉前的小姑娘,轻轻将小提琴架在肩膀上,手指执着琴弓,微微垂下眼,拉起了那一段悠扬的旋律。

后来当祁宁提名ASCAP青年作曲家大奖时,她其实并没有想过自己能入围。

这一年她写了很多曲子,但都是太过即兴的半成品,写完就存放在那里,从未有过听众。

就连这唯一一首完成了的作品,也是多年前那首旧曲的新延申。

在她闲暇时的一次偶然演奏,被乐团的老师听见,鼓励她报名参赛。

而那时候,祁宁甚至还未给这首曲子取名。

“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鼓励她报名的老师笑着问。

祁宁想了想,片刻之后,同样笑着回答:

“始于碧野之风。”

故地重游对于两年前的祁宁来说,也许是一种缓慢的凌迟。

但当她被这些岁月洗尽了铅华,站上过最渴望的那个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