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总归是一物降一物,风水轮转。
在南蛮漂亮的赢了几场战事后,双莲站稳了脚跟,又凭着出色的指挥才华,及收服人心的手段将南蛮散乱的军权尽收掌中。但双莲在稳固军权的时候,就立刻将权柄上交,毫无留恋之色,让暗中监视双莲的人都不得不佩服她的坦荡。
肃元帝得收南蛮军权,既欣赏双莲的本事又为她的知趣喜悦,便下了圣旨,封她为南蛮将军,继续镇守南蛮。圣旨一下,双莲一下子就成了凤国最年轻的将军,比朗哩当年的崛起速度还要快,且她奉圣意镇守南蛮,不知何时才到任期,实际上已算是封疆大将,所受荣宠不可谓不重。肃元帝也真是放心她,不怕她会生出不该有的心思,但说到这个位置的人选,也的确是双莲比较合适,无人能替。
既是孤女出身,又有软肋捏在肃元帝手里,且风流多情,看似凉薄实则重情,属于极好拿捏的人。更别提肃元帝和双莲初识时所产生的那一丝羁绊了,使得肃元帝在对待双莲的问题上,总多了一分长辈的期待。双莲又一直谨守分寸,无逾越之举,做到这个份上,肃元帝再怎么多疑也不好总是盯着双莲,便适当放手。
双莲在南蛮有了喘息的余地,也算是如鱼得水,将南蛮的军防管得死死地,当地在她手下再也没闹过匪患,便是官府的治理力度也增强了许多,上下和谐。
在双莲努力经营的时候,展越也在朝中发展起了一批势力,与骊清隐隐呈对抗之势。肃元帝乐得有人压制骊清,展越又是他一手提拔的人,便给了一分纵容。
三年时间里,产生变化的不单是凤国,其他三国的形势也几经变化,比如说青国,从大国之一沦为属国一般的存在,的确令人唏嘘长叹。但青国也算是能屈能伸,直到现在都没闹出什么大的错处,像是认命了一般,吕姓皇朝更是谨小慎微,不敢再挑衅他国威严。虽然没人真的相信青国已经认命,但表面上,四国的关系还算不错,比之前还要和谐,四国百姓管不得那么多,只道终于迎来了和平。
在双莲封将的时候,吕彪也终于从争储风波中胜出,被青帝册立为太子。
不管青国现在是什么情景,太子妃这个位置都是令人眼热的存在,吕彪也知趣,娶了身上具有凤国血脉的民间女子,既向凤国示好,又避免了外戚的纠葛。
但这个民间女子也没给吕彪带来什么助力,算是有得有失,端看吕彪如何取舍。青帝倒是很喜欢吕彪的做法,这表明吕彪便是成了太子,也处在他的掌控中,帝王势力与储君势力暂时生不出冲突,于朝政的稳定有益,也对青国发展有益。
跟青国相比,熙国的变化更大,它原本是四国中最压制女子地位的国家,现在却向着凤国靠拢,步步提高女子地位,虽还不能主张“男尊女不卑”,但女子的日子也有了奔头,不再惶惶不可终日。熙帝此举有利有弊,但终究是利大于弊,本国女子出逃量锐减,女性比例回升,甚至还能偶尔接收到从青国逃出的流民。
随着女子的社会地位提高,夫家母家再不敢轻易磋磨,女子心安,不再想着逃离,无辜夭折率降低,熙国的人口危机也见到了解决希望。诚如双莲说的那样,走出根本的一步,胜过面上的百步,熙帝挣脱祖上束缚后,越发勤政,大力革新,改变治国策略。熙国也在熙帝的治理下越发安定,国力有所上升,不再居于末座。
鸣国的情况却有些不好,一年前,鸣国女皇出巡遇刺,受了重伤,经太医抢救得以逃出死关,但身体到底是不好了,便将国事交托给太子和几位心腹大臣,退到行宫静养。随侍在侧的人是新近得宠的一个君子,和几个在鸣国女皇还是太女时就侍奉左右的贵君,一些年幼的皇子公主也跟着住进行宫,陪女皇说话解闷。
太子秦立接手国事,临危不乱,使朝政以极快速度返回正轨,更稳定了民心,让众人对他的观感从温和有礼变成了可堪大任。鸣国女皇也放了心,彻底放手,只在行宫抱女逗孙,竟比身体康健时还要精神。但太医私下里跟太子和几位心腹大臣透了气,说是鸣国女皇熬不过两年,便是天降神迹,怕